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研讨课与课堂思想政治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猛 闫晋锋 王会敏 郭丽

  [摘 要]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全校开设的任选选修课程,该类课程采用小班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为了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内涵,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的“现代化生活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新生研讨课,分析了该类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难点和授课过程。在个别专业知识点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革新了课程考核评价和课程总结方式,分享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心得,总结了将课程思政和课堂授课内容有机融合方面的经验。同时,让学生开展创意设计和分享的过程,也值得推广。
  [关键词] 测控技术与仪器;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考核方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现代化生活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发〔2019〕32号)
  [作者简介] 王 猛(1984―),男,河南许昌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教育研究;闫晋锋(1980―),女,山西吕梁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方向的教育研究;王会敏(1978―),女,河北廊坊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测量及仪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41-04 [收稿日期] 2021-07-23
  引言
  为了实现“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1]”这个目标,专业课教师需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并且要成为重要的成员。为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另外,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开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拓展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场域的能力,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3],也是高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应当达成的共识。
  如何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构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是当前研究型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待解Q的主要问题之一[4]。新生研讨课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突破口,该类课程以“研究”和“讨论”为主要特色,强调师生互动,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与开课教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班授课和研讨式教学[5]。
  新生研讨课的形式源于美国的“新生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顺利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后来新生教育课引入了“小组研讨课”(seminar)的教学形式,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讨论与探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有20多年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6]。如今,这种教育方式也被引入了我国。
  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教师可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全校学生不分专业,原则上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清华大学于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新生研讨课的试点工作[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12门新生研讨课[8]。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许王莉和石佳鑫从参与大类招生改革的统计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入手,探究了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9]。
  纵观国内的新生研讨课程教学,较少探讨新生研讨课与课堂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在2020年秋开设的“现代化生活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新生研讨课,讨论了课程思政与新生研讨的有机融合。
  一、授课目标和难点
  对于一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授课目标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如何帮助新生认清自身的大学生身份,并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高端人才的渴望,引导学生朝着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人才的方向努力。二是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训练其基本的研究能力与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三是如何突出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批判精神,充分运用现代的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手段,锻炼学生快速精确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地学特色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认知和认同,建立专业意识,从而实现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平稳过渡。五是推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观念转变。
  二、授课内容和过程
  “现代化生活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作为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具有一定的地学特色。首先讲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师资情况、师生科研、地学前沿、就业深造和职业发展等基本情况;其次从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入手,围绕交通通信、社会治安、家庭取暖、工业挖掘、农业耕地、休闲娱乐、生活照明、地学仪器等专题,探讨测控技术与仪器和中外古今身边生活的关系,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成就、消费品电子、前沿科技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关系;最后总结我校地学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科研情况。
  整个教学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教师授课阶段,围绕上述专题内容,结合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与学生分享和介绍“现代化生活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分享阶段,在课堂授课前期就告知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课,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思考后续需要分享的内容、过程,以及内容要结合后续的考核评价同步展开。
  三、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

nlc202204151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845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