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合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晓燕

  【摘要】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一种初级形式,在我国已施行多年,然而就笔者的观察、实践来看,其效果仍有待提升。笔者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从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师生观念四方面着手,探索让融合教育真正走向深度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融合教育;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朱晓燕(1987―),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融合教育”一词,在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被首次明确提出,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赞同融合教育,而实际教学中却拒绝特殊需求儿童[1]。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得我国的融合教育停留在形式上的融合,并未真正满足特殊需求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在文章中,笔者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基于融合教育,探索满足特殊需求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融合:从“一刀切”到“阶梯式”
  面对与普通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的特殊需求学生,教师应为其设计特殊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参考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现特殊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个别化[2]。
  语文教师若想优化融合教育,首先应考虑将教学内容融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不同,兼顾学生的需求进行差异化选择,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素养差异设计阶梯式的学习任务。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异中生同
  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他们对于同一篇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选择,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环节。如在教授《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时,笔者先出示“兔”“刺猬”“松鼠”“鸭子”这几个动物名,再配上相应的动物插图,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认识生字,掌握看图识字、读词想图这样的语文学习方法。接着,笔者出示鳄鱼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想词语。待学生逐渐掌握这样的联想方式后,出示“狐狸”一词让班中同学进行描述。单纯的词语比图片更加抽象,在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中,学生会逐渐掌握描述动物形象的方法,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学习活动建构的同中有异
  不同学情的学生在多元的刺激下,基本都能逐渐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搭建阶梯让学生的语言文字探索向更深处跃进。下面,继续以《我变成了一棵树》的词语教学板块为例进行说明。当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相关词语的音、形、意之后,笔者以此为基础,设计了阶梯式的训练。一是出示前面带“小”字的动物相关词语,让学生感受加上“小”字后,动物会显得更加可爱,并让学生尝试用“小( )”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一梯度的训练题无论是特殊需求学生,还是一般需求学生都能适应。二是请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一处是“小( )”。学生基本都能找到“小馋猫”一词,但一部分学生能发现,这里的小馋猫并不指小动物,而是指主人公。三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要用小馋猫来称呼“我”?这一梯度的问题较难,于是笔者在学生思考时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由此,学生会理解小馋猫一词暗含着妈妈对作者的了解和浓浓的爱。通过设计三种难度的训练题,教师能让学生逐渐认识词语表达的浅层规律,并理解词语背后包含的人物情感,如此层层递进,逐层深入,能使得特殊需求学生和一般需求学生都了解词语背后的深意。
  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兼顾班里不同需求学生的素养水平,设计符合班级整体学生素养的教学环节,而且主要应以特殊需求学生的学情为起点,搭建符合其素养的阶梯,确保其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目标。
  二、人际关系融合:从“随班就座”到团队归属
  一人一桌一椅的“秧田式”课堂座位,使得一些特殊需求学生囿于座位之上,这些学生的随班就读只是“随班就座”而已。可如何真正让特殊需求学生真正融入班级,并参与人际交往,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人际藩篱,让特殊需求学生获得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
  (一)朋辈式帮扶:由一人到两人的默契
  特殊需求学生更需要关注,但教师的直接关注有时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曲线救国”,让特殊需求学生先熟悉班级中的一两名同学,由这些同学带领其参与课堂活动,慢慢提高特殊需求学生的归属感。开展教学时,笔者常常变化座位方向,让相邻的学生自主组合,两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如,自读课文环节,笔者会让结对学生交换语文书,一人读,一人用铅笔画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然后结对学生换回书本,把自己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纠正错误。最后,结对的两人共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特殊需求学生与一般需求学生借助文本M行了交流,经由文字感受朋辈式情感的温度。
  久而久之,特殊需求学生会与特定的同伴形成心理相融的朋辈式学习互助关系,也渐渐能与他人进行课堂互动,甚至还能举手表达自己的朗读愿望,让更多的同学看到他的努力。这样,才能真正让特殊需求学生找到归属感。
  (二)团队式合作:由一人到多人的成长
  要让特殊需求学生融入课堂,一方面他们需要获得一般需求学生的认可。要让其他学生认可特殊需求学生,教师必须深挖特殊需求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展现自己的闪光点。笔者班里的特殊需求学生的亮点是,他虽然不擅长拼音但识写生字困难不大。于是,这位学生每一次听写进步、每一次听写全对,笔者都毫不吝惜地表扬他。渐渐地,其余学生对这位学生刮目相看。在分小组时,大家都愿意吸纳这位特殊需求学生,而特殊需求学生也更加愿意写好生字了。
  另一方面,特殊需求学生需要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作用,才能促使其保持课堂学习的状态。因此,在生字教学时,笔者会采用小组开火车形式,让学生比比看哪一列火车开得正确又顺畅。由于笔者班里的特殊需求学生不存在识字问题,能出色地完成识字任务,在盖章奖励环节,特殊需求学生与组员相视一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特殊需求学生的表现令全班同学发出由衷赞叹,于是这位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了课堂的好,也就更愿意保持课堂学习的状态。

nlc202208181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795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