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金香
【摘要】家的“双减”政策已落地半年有余,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如何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得轻松、愉快,作为教师不仅要善教,还要让学生善学,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文章在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双减”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提出了以下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107―03
2021年秋季开始,国家大力提倡“双减”,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想达到“减负、增效”这一对看似有矛盾的境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了,师生双方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也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多样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有丰富教学实践的老师,都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若能将引言巧妙地加以梳理,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迅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导入的主要功能为:唤醒动机、加强注意、构建与学习内容间的联系。正确的导入,应是事半功倍的,要使教学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1]。
古人说得好:“开卷之初,当认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通过成功的、有预见性的教学,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为有效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教学根基,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一节课如果能让学生听得入神,学生便能学到很多有趣、有用的知识,不仅能把课余时间里的散漫心灵拉回课堂,还可以让学生沉醉于研究中,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快乐,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开门见山法。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这样的方式更直接,也更容易操作。比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故而没有必要对其的使用方法作过多解释,只需要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便可达到目的。对此,上课前笔者就让学生先准备了一些纸币和硬币,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相应的纸币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购买哪些不同的商品”,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记住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价值,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
2.游戏导入法。喜欢玩耍是儿童的本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多进行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的注意力一般不会很强,在一堂40分钟的课程里,他们的注意力通常仅维持在15分钟左右,且不太稳定;他们常常被一些有趣的事情所吸引,而要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呆上40分钟就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游戏引入课堂,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调整,以组织好课堂教学。只要使学生的意识在激动、抑制之间不停转换,课堂就可以动静相融,富有韵律和趣味[2]。比如,笔者在上“可能性”这一课时,就做了一个游戏:展示一个转盘,把转盘平均分为6个格子,用5个黄色和1个绿色的图案来绘制,再让学生选择一种颜色,同时转动转盘。如果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你将获得一个红色的小花。一时间,小朋友们都兴奋起来,纷纷嚷着要选黄色的格子。于是,我又拿出了一个拥有五个绿色、一个黄色格的圆盘,并告诉同学们,如果指针现在还能停留在黄色格子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品。于是,班级里又形成了一波高潮。在这种有趣的游戏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可能性”,还学会了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二、多样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组织竞赛,体验成功之乐。依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并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笔者常常在教室里创造一个个激烈的竞赛机会,引进一个个适用于大部分学生的竞赛制度;并适当地组织比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竞争力也有成就感的舞台。将新的知识融入到比赛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习新事物,增强其学习的技能,使其综合素质和学习热情得到加强。上课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给学生一个全面展现自己的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比、学、赶、超。通过竞赛,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充满生机、乐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3]。比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组织四个人,每个人都拿一副纸牌,同时每个人每次只出一张牌,看哪一方能最先得到24,哪一方获胜了,牌就归谁。到了后面,哪一方的牌数多,便是最后的赢家。这样既能使学生复习了运算顺序,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获得了胜利的喜悦,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气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真正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是进行创新、改造,即让一个学生自行发掘或创作所需的知识,而这其中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协助他们,进行相关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向他们灌输一些已有的东西。”事实证明,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学生就很难真正了解学习的内涵,更无法做到灵活应用。比如,《分一分》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折叠,还要教他们画圆、正方形等图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创作,这样才能给他们留下更好的印象;通过自己的摸索,获得了一些关于分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中,从而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生动、热烈[4]。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小组协作是当前新一轮新课改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同学之间的优势相互补充,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比如,《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分组学习,学生立即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充当了向导,计算还有多久到达终点;有的学生为大家租房子;有的学生为大家解决午饭问题;有的学生为大家订购门票。通过这种团队协作的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天赋,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新的东西的同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自学、思考,进而使其合作的技能也得到了改善。同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他们也会主动地进行交流、竞争,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
nlc202211141157
三、巧用Z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但是在很多时候,出于师道尊严,很多教师都显得过于严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讲述知识内容,便可以博得小学生的喜欢、肯定、敬佩、信任和认可,使其对教师乃至对整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爱屋及乌”的明显效果。语言具有力量,每个教师也都具备提升语言力的潜能。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让一个稀松平常的场景变得令学生终生难忘;也会让一些棘手的问题轻松地得到解决。对此,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清晰、精炼,而且要亲切、自然,充满童趣、热情。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教师严厉的要求和过分责备的语言,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打击他们的自信、抑制学生创新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表扬具有极大的安抚作用。教师不一定仅表扬“优秀学生”“榜样行为”,也可以利用表扬的安抚作用来与学生进行更多正向的、良性的互动。任何一名学生身上都有值得被表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这样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表扬可以赋予学生积极乐观的力量。其次,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艺术。幽默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润滑剂的效果,在师生沟通中同样也不例外。通常,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也更喜欢和这样的教师谈话,幽默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方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善用幽默的力量,对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大有益处。
四、学以致用,巩固深化学习成果
数学不仅具有抽象和严谨的特征,而且它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几乎无处不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让问题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接近现实;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始终要注重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数学在儿童眼中变成有形、可触、可及的科目,这样才能摆脱单调乏味的公式和抽象的符号。比如,“时、分、秒”这节课中,班级突然断电,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已经下课了。这时教师说:“我们10时20分上的课,现在已经是11时3分了,一节课的时长是40分钟,请你们算一算现在应该是上课,还是下课?”这样一来,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东西,也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从而达到互补的作用。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重点是要启发儿童的创新思考,将消极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需求;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新内容的学习,以增进他们在情感方面的真实体验。当学生尝到了知识带来的甘甜时,他的精神就会得到巨大的满足,他的身心便会充满快乐。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减”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欣.浅议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J].考试周刊,2018(01).
[2]孙照秀.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华少年,2017(11).
[3]王毅.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J].数理化学习,2014(09).
[4]袁红.“动手做数学”中教师的角色[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编辑:郭裕嘉
nlc202211141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