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妤 曾亮

  [摘 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正在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互联网+”的背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到新技术与新技能。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下,各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其多元化发展,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变革,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驱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259-04
  一、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多大学生想要自主创业。学生的实际诉求,引起了学校及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早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就提出要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培养人才旨在给国家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加入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创新驱动战略储备人才,需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将自身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融合,为全民创新创业起到带头作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互联网+”理念的融入,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当代特点。二者相结合,能更快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让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国家发展。
  (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引领社会消费革新,构建人类生活新空间。步入21世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互联网与不同领域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互联网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为全球产业发展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转形式,推动产业组织形式、效劳形式和商业形式全面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等要求。“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现代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双创”教育定位缺乏科学性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把“双创”教育作为辅助学生提升就业率的一门“闲课”来对待,而更注重专业课程。虽然近几年各高校也举办了创新创业类相关比赛,但是其与学生的实际专业联系不强,学生无法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很多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涉及校内不同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无法达到企业实际需求。
  2.我国“双创”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多局限在教师对基础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对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因高校办学性质及教师个人能力经验等原因,在涉及与创业相关的商业运营模式、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市场进入等信息时,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关创新创业的参考资料及信息检索方向。这就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无法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进而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加之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互动体验教育内容也相对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我国“双创”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首先,从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有的高校认为学生的就业率完全是靠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能力,而非创业实践教育得来的,从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和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其次,部分高校教师重视专业知识讲解,而不是通过“双创”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和学校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精力和关注度不够,学生无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后因失败而缺乏自信。
  4.我国“双创”教育效果不理想
  受中国传统教育特点影响,诸多高校长期以来更注重培养专业理论人才,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几年,虽然教育部门与院校创办了诸多“双创”比赛,但是部分参赛学生及其参赛作品是为了参加比赛拼凑而成的,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较少。存在创业比赛评选以及奖项颁发后,主办方并未将优质参赛作品应用到实际中的情况。除此之外,当前多数比赛属于政府主办,院校组织与策划,大多由院校单方面行动,企业参加、引导与支持力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双创”教育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实施。部分企业因自身利益等因素,与高校合作办学不够深入,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机会较少。这些因素均导致大学生群体实践锻炼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相应能力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作用分析
  “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可以促进高校培育出既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又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使大学生进入到生产经营商业活动中,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效果。
  (一)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业环境
  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课程通常是为了修满学分,并没有看到课程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创业门槛过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进行建设,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资源,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为此,高校要转变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短期化、片面化的思想和错误观念,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nlc202301121733



  (二)创建大数据平台,丰富课程资源
  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发展,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互联网可以快速获取每位学习者的信息,为其匹配更为适合的课程,并进行AI智能化推送。互联网的加入让信息传播更为快捷,也开创了全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模拟课堂真实效果,学校可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开设动画漫游、虚拟现实仿真课程,学生可通过大数据提供的学习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此督促学校和教师开展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教师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改变原来的被动输入知识的方式,变成主动依循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实施特色化、个性化的指导教育。引领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因材施教,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三)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全方位服务支持
  大学生创业初期,通常不了解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事宜,为此不但没有享受到公共资源的扶持,还白白走了许多冤枉路。这不但打击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甚至会把一些很有前景的创业想法扼杀在摇篮里。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但是多数是线下的,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能及时地帮助创业学生解决难题。“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搭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可以在线上办理与创业相关的业务,并且信息透明公开,查询方便。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教师要不断改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将全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服务信息,指导大学生从学习者过渡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者,由从就业者转换成创业者,真正学以致用,实现创新创业。
  (四)模拟创业流程,提供实践机遇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中实践环节一直都受到重视,它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形式主要有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和竞赛等。这些实践成本高,参与的学生人数受限,大面积推广有难度。“互联网+”开创了线上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了虚拟创业场景,设定了仿真创业流程。学生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模拟运作公司,熟悉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虚拟场景模拟真实创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虚拟创业失败,学生也将受益匪浅,可以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了解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不仅可以较好地避免理论知识讲授的枯燥和乏味,提升教学效率,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教师教学结合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可以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或公司组建与创办的运作过程,在模拟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互联网+”给学生学习模式带来了新的改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进行学习。“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国内外知名在线课程资源,按照学生需求,挑选优秀创新创业作品,并打磨成系列精品课程,以此为依托,学生学习范围得以拓宽,优秀师资也能集中起来,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反复观看课件,并结合互联网模式进行创业场景实践,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活学活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优化,科学合理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着重构建健全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设置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协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负责各类与“双创”教育相关的工作。高校可将“双创”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来制订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双创”竞赛,将学生竞赛获奖项目转换成学生的通识课程学分,或者选修课学分,也可以作为关联课程的成绩加分项。
  高校在重视“双创”工作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团队。想要培养具有“双创”意识的学生,创立优良的“双创”教育师资团队是关键。在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一是教师要学习党的“双创”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双创”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自己的创业思维。二要学习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多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创业知识结构,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三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加强社会活动能力的锻炼,以身作则学习不同知识,并善于整合外部力量完成教学任务。四是要重视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教学水平与创业实践能力相统一,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生动,增强感染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多学科师资团队,使不同专业领域师资力量优势互补,鼓励教师多参加企业项目,进行创业实践,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二)教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在“互网+”时代背景下,为了达到“双创”课程的教育目的,高校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优势辅助传统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首先,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新形势带来的机遇,改革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利用移动互联网中移动端的便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将传统上课方式和 OBE 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思维和技巧。加大实践力度,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实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其次,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双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对创业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经过创业项目的实际锻炼和积累,逐渐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和能力,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最后,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变传统单一说教为循循善诱,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将学生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创新创业走向和相关政策文件; 将优秀创业典型事例进行深度解析,邀请典型代表分享创业经验,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生; 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发展的历史与机遇,激发学生投身创业队伍的热情,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结合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制订创业方案,坚定创业目标。

nlc202301121733



  (三)教育方式改革,推陈出新
  首先,结合“互联网+”平台,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式,同时,学校也需要建立相应机制,更好地推动“互联网+”创业平台的发展。通过搭建“互联网 +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选择适合的企业、成功人士、社会组织服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一是让优秀的企业提供学习考察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考察中,了解企业创新亮点和难点以及创业历程、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让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认识。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演讲,通过其分享自身的创新创业经历,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三是建立联络网,让大学生可以跟“前辈”学习创新创业经验,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长远影响。
  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发展为学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体有选择性地采集、整理、推送创业相关话题推文,将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延伸;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做到问题的实时更新和实时的解答,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开展线上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创业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创新创业目标; 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创业活动,从策划、实施、总结中积累创业经验,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明确并完善自己的创业目标,明确一名创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业的水平,培养创业意识,为今后的实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效果落地,学有所用
  目前,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仅凭热血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有把握机遇、选好方向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学校应积极扩展各类渠道和资源,和各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扩展创业实践的区域和范围,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融入企业的各类实际项目和工作中,切实了解创新、创意、创业的环节和其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充分了解企业在创立到成长的过程中组织架构、内外部运营、财务、市场风险、团队组成等方面情况,实实在在获知社会对创业的要求及创业必备条件。学校要结合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抓好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在活动中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对创业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提升执行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总结创新创业的经验,明确创新创业目标,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不仅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积极的驱动作用,还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变革性力量。高校构建“双创”教育模式,契合社会发展要求,是促进国家创新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强化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主要路径,也是高校为地域经济服务的主要方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可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增强其职业进取意识,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创业观、就业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8.
  [2] 王军胜.民办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30-33.
  [3] 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 赵文华,易高峰.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创新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1(2)19-22,40.
  [5]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6] 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7] 蔡跃洲.“互联网+”行动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及技术―经济范式视角的分析[J].求是学刊,2016(3):43-52.
  [8] 贾新岚.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17(7):42-43,46.
  [9] 举正.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39):29-30,37.
  [10] 王卫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浅析[J].环渤海经济t望,2017(8):127-128.
  [责任编辑:苏t颖]

nlc2023011217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403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