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本主义视域下物理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艳艳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愈发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了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进行了探析,结合实例厘清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明确了体验式教学的原则,并给出了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物理;人本主义
  作者简介:梁艳艳(1982―),女,江苏省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通过知识的灌输进行的,而是能在过程中获得体验及经验[1]。这一观点与物理学科特点十分契合,物理学科的学习重在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只有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各种知识。因此,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瞻远瞩,探析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体验式教学的开展与以往的知识讲解有所不同,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避免学生进行无效学习,从而提高体验式课堂教学效率。
  (一)直观感知概念,理解本质
  体验式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情境体验帮助学生对物理现象形成直观感受,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本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解“物质的密度”这一小节时,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密度的概念。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下:“1千克的铁块和1千克的木块哪个更重呢?1平方厘米的铁块和1平方厘米的木块哪个更重呢?”教师以此创设了一个关于物质质量和体积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于第一个问题,题目已经明确地说出两个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两者同样重;而第二个问题只给出了两个物体的构成材料和体积,多数学生没法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得出确切的答案,仅仅依据生活经验认为铁块肯定要比相同大小的木K重。此时教师引入教学主题,向学生们解释关于物质密度的概念,并列出密度 ρ与质量 m、体积 V 的关系,即ρ = m/V。这样,学生们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密度的概念。
  由此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直观地感受物理概念,从而迅速地理解知识本质。
  (二)历经知识形成过程,强化体验
  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在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过程和方法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要义,所以教师要注重过程的引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讲解“物态变化”的相关内容时,对于生活当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们大都可以迅速地理解相关概念,但是对于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则难以想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实验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升华、凝华这两种物态变化的现象,亲历现象中涉及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固体碘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学生在用酒精灯加热放置有固体碘的烧杯时可以发现,烧杯内的固体碘逐渐变小并且生成了紫色的碘气体;停止加热后可以发现,烧杯上方的玻璃片以及烧杯壁上会出现固体的碘颗粒。这一实验过程包含了升华和凝华两种现象。学生们通过实验进行观察,亲历了固体变为气体进而再次变为固体的过程,并且掌握了科学的实验和学习方法。
  由此可见,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才能更直观、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增强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融合思政体验,提升自信
  体验式教学的第三个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融合思政体验,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信心以及热情,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小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需要在测力计上挂一个砝码,此时测力计上的读数即是砝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G。之后,学生需要将砝码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筒中,分别记录砝码入水前后量筒中水的体积读数,得到V1和V2,同时记下砝码入水后测力计上的读数F2。学生通过对入水后的砝码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F2-G=F浮,而用V2减去V1可以知道砝码入水后排开的水的体积。经过多次实验、记录、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结论F浮=G排,也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力大小。然后,教师介绍我国“福建舰”航空母舰排水量为8万余吨等内容,让学生据此展开探索,得出结论;并且结合美国“福特号”以及“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比对探索,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融合与思想品德、政治等相关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思想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切中肯綮,探析物理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重在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遵循三个原则,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的机会。
  (一)遵循可行性原则,拓展器材资源
  可行性是体验式教学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只有保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2]。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并适当地拓展器材资源,保证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
  比如,在讲解“声音是什么”这一小节时,教师借助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传播的方式。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验到这一实验过程,教师引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易实验器材。为了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直尺作为实验仪器,用手将直尺一端压在课桌上,然后快速、用力地拨动另一端,此时直尺会快速地上下振动并发出嗡嗡的响声。当用手按住直尺,使其不再振动时,声音会随之消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炼出声音和振动存在的关系。而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教师让同桌之间进行实验。其中一位学生需要轻轻敲击课桌,另一位学生需要分别在空气中听和将耳朵贴近课桌表面听,说一说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声音传播的规律。

nlc202302031349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设计能够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组织便于学生理解的实验操作,拓展器材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二)遵循创新性原则,发展思维能力
  体验式教学的创新性体现在教师能灵活地设计学习体验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科学严谨,同时在不同活动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气体的压强”这一小节时,在学生了解了大气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怎么利用针筒、绳子、钩码、水、杯子、垫板这些器材,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最好能测出大气压的数值)?”有的学生在思考之后提出的方案如下:将针筒的活塞推至底端以排尽里面的空气,并用手堵住另一端,然后将针筒活塞的一端与绳子连接,在绳子上依次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此时之所以针筒能够挂住钩码,是因为针筒里边的空气被排尽之后,钩码受到了大气压的作用),计算所有钩码的质量,就可以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还有一些学生提出的方案为:在杯子中装满水,用垫板盖住,然后迅速翻转杯子(里边的水并不会洒出来,这也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此时水的重力等于大气压。
  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活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实验或者探究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实验方案,从而在获得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三)遵循艺术性原则,增强审美意识
  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美育方面的培养,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遵循艺术性原则,引领学生发现物理语言当中存在的简洁美、物理公式中具有的对称美等等。
  比如,在讲解“光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鼓励学生们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对称美,并举出几个生活当中关于光的反射的例子,体验其中的美。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现象中涉及的三条线被分别定义为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发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并且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从而体验到了光线反射时的对称美。而潜望镜、自行车的角反射器的设计以及平时照镜子等,都是这一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由此可见,物理学科中包含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要注重体验内容的艺术性,引领学生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艺术性资源,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审美意识。
  三、匠心独运,探析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重在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一)多元互动,碰撞思维火花
  互动交流是一种有利于加强课堂上的交流、提升学习体验的重要方法。在体验式教学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发散思维,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多元互动,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比如,在讲解“杠杆”这一小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学生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有的学生认为体重不同的两人不能让E跷板保持平衡,因为如果将跷跷板看作一个天平,那么两人体重不同,就相当于跷跷板两端的重力不同,所以无法平衡;而有的学生认为,即使两人的体重不同,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只要调整两人在跷跷板上坐的位置,即调整杠杆两端的力臂,让较重的人坐在比较靠近支点的位置上,使F1 l 1=F2 l 2,就可以让跷跷板两端保持平衡。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都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由此可见,基于多元互动的体验式教学,可以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主体地位,通过思维的碰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科学实验,深度学习
  实验是物理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课堂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体验的策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实现深度学习,获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讲解“光的反射”这一小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先将一个平面镜放置于桌面上,再将纸板固定于平面镜上,让激光笔发出一条沿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使纸板两侧保持在同一平面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再将纸板的一侧向后折并观察;然后让纸板两侧处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沿纸板一侧射入,在另一侧得到反射光线;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学生做完实验后,经过推理思考、深度探究,最终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要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验证,增强学生的实验体验感,还能助力学生提升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调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的应用体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压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如下:“一位同学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发现脚下的冰面出现裂痕,他此时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比较安全?”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迅速提升,纷纷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数学生结合关于压强的知识,想到这位同学此时应该想办法避免冰面继续破裂,减小自身对冰面的压强,在体重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大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快速趴下(这样就可以减小冰面所受到的压强,有效地减缓冰面裂开的速度),之后再缓慢地向岸边爬行。
  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要加强物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引入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满足感。
  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重在转变师生在传统课堂中的地位,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感,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掌握科学的物理思维方式,提升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蓓.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7):83-84.
  [2]徐珊珊.利用微课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1(12):55-56.

nlc2023020313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457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