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过行动研究助力旷课学生复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覃小琼

  摘要:如何处理班级的突发事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行动研究可以帮助班主任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尤其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一名高二学生突然旷课的具体原因,并探索如何协助其回归校园学习生活,心理教师运用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环节模式开展辅导工作。在行动研究的宗旨和相关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家长、教师、学生联合在一起,实现了多方信息及时收集、交流及汇总。通过多方共同合作,最终成功地帮助该生返回校园学习。
  关键词:行动研究;突发事件;高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5-0070-04
  每个班级都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例如学生间突发争执,个别学生突然旷课等。面对班级的突发事件如何正确处理,是班主任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班主任心理压力较大、最需要工作支持的时刻。由于导致突发事件的成因各异,因此,心理教师可以对突发事件中的当事学生进行探索性的行动研究,旨在帮助班主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是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心理学家共同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能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直至解决。
  本次行动研究的对象是一名旷课的高二学生,研究的目标是了解该学生突然旷课的具体情况,探索如何协助其回归校园学习生活。本研究运用行为研究的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环节模式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情况
  小明(化名),男生,2006年出生,家中次子,有一个比他大8岁的哥哥。小明现就读于本市一所重点高中高二年级,除了英语较差,其他学科成绩中等偏上。父母均曾接受高等教育,父亲为教育工作者,母亲为医护人员。
  (二)资料收集
  小明小时候,因父母较为宠溺,极少参与家务劳动。自小他向父母提出的各种要求,父母总是尽力满足,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劳动教育及挫折教育。
  小明中考报考时发生的状况对他的心理影响很大。小明爸爸高中就读于A中学,小明的梦想就是在A中学就读。根据小明的学习成绩及往年A、B校的录取分数线,小明被A校录取的概率较小,被B校录取的概率较大,且两所学校只能报考一所。起初小明坚持报考A校,并表示愿意接受倘若没被A校录取即就读中职学校的结果。但最终屈服于父母的压力,小明选报了更保险的B校。当得知自己的分数本可以被A校录取时,已被B校录取的小明躲在房间绝食了四天。
  疫情居家上网课时,科任教师反馈小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小明母亲简单粗暴地责备了他。让小明母亲意外的是,较少对父母发火的小明,受母亲责备后情绪激动,对着母亲吼道:“把刀具收好,否则我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他强烈的情绪反应惊吓到了父母,自那以后,家长对他的态度小心翼翼,不敢再激惹他。
  2022年高考来临,小明就读的学校设立为考点,因此高考期间,小明放假在家自习。然而,在家的几天时间,小明昼夜颠倒,作息紊乱。高考结束后,小明没有按时回校上课,旷课时间长达两周。
  二、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分析
  多位科任教师均表示,小明突然旷课原因可能在家庭。高考假期前,小明在校表现一切正常,猜测可能由于小明放假在家作息紊乱,没法调整作息,因此无法正常回校;又或者父母过于溺爱,现在稍有不顺,即以旷课为借口要挟父母。
  (二)家长的分析
  小明的哥哥结婚之后,尤其侄子出生后,小明的父母把r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儿媳和孙子上,对小明缺乏关心和支持。假期结束后,原计划父亲开车送小明回校,然而父亲临时有事,于是让小明自行乘坐乡村巴士返回学校。当小明的父亲打电话询问小明是否已经乘车回校时,小明只是回答:“再说吧。”父母认为,小明是对父亲不送他回校的做法有意见,并以旷课来发泄不满情绪。
  (三)明确问题及目标
  小明突然旷课的原因分析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假期生活作息紊乱,二是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并采用了不成熟的情绪表达方式。本次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帮助小明尽快回归校园学习生活。
  三、实施行动研究
  (一)第一个行动研究循环
  1.计划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小明舒缓负面情绪,相信小明的情绪平复后能自行返校。由于判断小明不返校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因此计划由小明的父母和小明进行沟通。
  2.行动
  对于小明旷课,父母非常着急并感到无奈,我和小明的母亲在电话沟通中,一方面安抚小明母亲焦灼的情绪,一方面指导她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通话后,小明的母亲情绪平静了,并对小明旷课的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小明母亲表示,一直以来,他们和小明沟通更多采取指责和命令的方式,接下来会有意识地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进行沟通。
  父母试图和小明沟通,然而只要父母开口说话,小明即刻起身回房间,拒绝直接沟通。无奈,母亲只好通过微信和小明表达感受。
  3.观察
  小明的作息时间依然紊乱,晚上熬夜玩手机直至凌晨三点左右,第二天一觉睡到中午,起床后来到饭厅吃饭。除了吃饭的时间,小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起初,小明到饭厅吃饭时,态度比较冷漠,拒绝回应父母的问话,稍有不顺,饭也不吃了,即刻起身回房间反锁房门。父母给他发信息,他也不回复。父母尝试和他沟通,他并不理睬。对此,无论小明如何反应,母亲避免和他发生冲突,自行出门消化自身的负面情绪。过了几天,也许因为看到父母对他依然包容,也许因为看了父母亲给他发的微信信息,小明的情绪稍有缓和,开始和父母进行一些基本的生活对话。然而,每当父母提起返校的话题,小明依然拒绝回答。
  4.反思
  在这次行动中,小明的父母通过微信表达了对小明的关心,也表达了倘若中断学业对他未来的担忧。由于小明一直有抵触的情绪,小明的父母和小明的沟通并不顺利。虽然这次行动没有达到小明返校的效果,但是小明的情绪有所缓解。看到小明没有返校的行动,小明的父母内心十分着急。回想起两年前小明把自己关在房间绝食四天,是小明的哥哥成功把小明劝出了房间,于是父母决定找哥哥来帮忙,希望哥哥能把小明劝回学校。

nlc202302131011



  (二)第二个行动研究循环
  1.计划
  哥哥找小明谈话,目标是能把小明劝回校园。
  2.行动
  哥哥敲开小明的门,哥哥问他为什么没上学,小明不回答。哥哥没控制住情绪,把小明训斥了一顿,责备他不懂事,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操心,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等。骂完小明,哥哥把父母也“训斥”了一顿,指责父母从小太宠着小明。最后,哥哥气冲冲地走了。
  3.观察
  小明在哥哥询问他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哥哥被小明的态度激怒,随即把小明训斥了一顿。小明被哥哥训斥后,也被激怒了,他对哥哥吼了一句:“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紧接着把哥哥推出了房间。
  4.反思
  这次行动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令小明和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了。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小明的哥哥没有牢记行动目标,没有调节好情绪,任由情绪主导了行为;二是小明没有换位思考,不能理解哥哥的善意。兄弟两人都没能做到换位思考,均由情绪主导了行为。
  (三)第三个行动研究循环
  1.计划
  进行家坊并由老师、同学和小明沟通,目标是把小明劝回校园学习。
  2.行动及观察
  在小明旷课期间,班主任、班级好友及心理教师均给小明打电话,所有来电小明都不接听。大家给小明的信息内容大概是:得知他没有回校上课,我们有点担心,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能回校等。对所发的信息,小明也均不回复。
  旷课时间已将近两周,在征求小明同班好友的家长同意后,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带上小明的两名好友,准备第二天下午到小明家进行家访。小明得知家访的消息后,对着母亲吼道:“叫他们不要来!我不上学了!”并质问母亲是否是她要求老师来家访的。母亲担心小明出门躲避,于是在家看守,并向学校反馈了小明的反应。
  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小明家楼下,由于小明对家访持拒绝的态度,我们选择待在楼下,让小明的爸爸转告小明老师和同学在楼下等他。等待了将近半小时,小明给班主任发来的信息:“老师辛苦了,您赶紧回去上课吧,我不方便下来,抱歉了。”老师的来访或许给小明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让两名好友上楼去聊聊天,并叮嘱他们,首先告知小明我们来看他的身体是否已经康复(旷课期间,小明的母亲给他请了病假),然后和小明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最后转告他,即将迎来合格性考试,希望小明尽快回校备考并参加合格性考试。半小时左右,两名学生回来反馈说,他们和小明聊得很愉快,小明说他身体好多了,没有什么问题,并且答应回来参加合格性考试。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可是小明的妈妈却不这么觉得。她拜托我们,今天一定要把小明拉出家门,否则小明的承诺是否能落实是个未知数。我能理解小明妈妈的担忧,同时觉得现在要求小明返校成功的概率较大,于是让学生回去转告小明:得知他身体已经康复,老师要求他现在返校。学生反馈说,小明不同意那么早返校,因为他还没洗澡。我们顿时觉得松了一口气,这不算什么困难了。考虑到学生和我们一起同行可能会拘谨,甚至心里有压力,于是叮嘱两名学生等待小明洗澡,收拾妥当后由小明爸爸开车送他们,老师先行回校。我们到小明家旁边的一家茶楼里等待,茶楼门口的公路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当看到小明爸爸载着三名学生的车子从眼前经过时,我们感到无比喜悦。
  3.反思
  这次行动达到了理想目标,小明成功返回校园学习和生活。心理教师认为,此次行动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小明内心是向学的。虽然旷课长达两周,但是他并不厌学。其次,家访的过程中,着重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并给予学生较大的自我决定权――小明抗拒老师来家访,我们及时在他家楼下停下了脚步。针对小明是否选择出来见我们,是否愿意回校,何时回校等问题,我们为他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最后,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达到此次行动的目标。在这次行动的过程中,小明的同班好友父母提供了支持,允许他们一起同行,老师们也积极思考,关爱学生,还有小明的父母积极地配合,这样才使得家访行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小明回校后,班主任反馈其返校后学习状态很好,积极努力,与同学相处融洽。遗憾的是,至今,我不能完全确定他突然不愿返校的具体原因,也不能确保以后还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旷课的情况。因此,小明的学习成长依然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的支持、引导。
  四、研究反思
  本次行动研究缘于小明突然旷课,并探索和协助其成功回归校园学习生活。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得益于多方合作及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信息化把家长、教师、学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多方信息及时收集、交流及汇总,使得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得益于教育行动研究宗旨的指引。研究的过程中,边计划、边实施、边观察、边反思,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的宗旨,即教师参与教育理解和教育改进,让教师在行动中主动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增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力,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行动力[1]。最后,得益于心理学理论的启发。在本次行动研究中,心理教师牢记罗杰斯关爱和信任学生的理念,运用了自我决定理论与非暴力沟通的技巧等,尝试从自身的处境出发选择、借鉴和吸收外在的理论,并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研究的有效资源[2]。
  参考文献
  [1]苏鸿. 实践理性视野下的教育行动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21(9):51.
  [2]郭晓娜. 论实践取向的教师课程能力发展[J]. 当代教育科学,2018(10):43-47.

nlc20230213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16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