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为首,润物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晨曦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德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是渗透德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德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与自我。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策略
  作者简介:孙晨曦(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品德建设,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而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需要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从教材中发掘德育的内涵,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
  一、结合语文教材,发掘德育内涵
  (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植学生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而爱国就是做人的道理中最朴素、最基础的一种。一个不爱国的人,不论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无益的。虽然学生年龄小,不甚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但教师仍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懂得爱国的道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勤劳勇敢,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辉煌。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梅兰芳蓄须”中的“蓄须”二字,展开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时梳理出一条时间轴,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所经历的关键事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梅兰芳的经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学生还不明白“蓄须”对梅兰芳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告诉学生,梅兰芳属于京剧旦角,而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角色。在表演的时候,梅兰芳必须将胡须剃掉,男扮女装。而梅兰芳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愿意“蓄须”,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但对于他本人来说却是面临危机,随时有可能丧命。教师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文资料,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残酷。在教师的深入讲解下,学生这才理解了“梅兰芳蓄须”背后的伟大意义。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不仅深受国人的喜欢,就连日本人也非常推崇他。当时日本人向梅兰芳提出非常优厚的条件,只为让他给日本人演出。但梅兰芳出于爱国的热情和不屈的民族气节,选择“蓄须”告别舞台,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更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而感动。
  爱国是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事,学生同样不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年龄小,但教师仍然需要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元素,让学生理解爱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能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渗透哲学教育,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很难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自然对生活哲学的体验不够深刻。其实,生活哲学并非“高大上”,它往往蕴藏于一些生活事件或者场景中,只是学生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具有丰富的哲学元素,蕴含深刻而平凡的哲学道理。尽管学生很难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通过阅读课文,一样可以理解这些看似深刻其实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掘教材中的哲学道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让学生知道是非对错。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一课时,教师分析它出自《列子・汤问》,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纪昌拜飞卫为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纪昌,要成为一个射箭高手,首先需要从勤练眼力开始。而纪昌在飞卫的指导下,不仅练好了眼力,还每天练习开弓射箭,最终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无论学习任何技艺,都必须从基本功开始,而且还需要具备恒心和毅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炼课文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着重阅读纪昌练眼力的相关语句,并让学生体会纪昌的坚持不懈和刻苦认真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射箭和练眼力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飞卫没有从一开始就教纪昌开弓射箭,反而从练眼力开始呢?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启示?”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探究,学生意识到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从扎实基本功开始,就像跑步需要从练好走路开始,游泳需要从练好憋气开始。纪昌面对飞卫的指导,没有任何质疑和抱怨,而是刻苦地练习,这也是纪昌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故事中的哲学道理进行深入探究,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学道理,教师需要结合关键词句让学生深入探究,同时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德育
  (一)立足字词教学,让学生识字明理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2]。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掌握大量的汉字,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主阅读。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掌握”一词的理解相对狭隘,认为学生只要会读、会写一些生字就算是掌握汉字了。但是当教师随机提起一个字,让学生说一说字中蕴含的文化或者道理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哑口无言。事实上,教师教学汉字不止需要让学生懂得汉字如何书写、如何拼读,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汉字的历史,知道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字词教学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识字明理,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的“舞”字,同时将整个字放大,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有哪些特点。学生注意到“舞”字就像一个人两手拿着东西在跳舞。其次,教师又向学生依次展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舞”字,学生发现“舞”字的变化是非常鲜明的。比如,金文的“舞”字就比甲骨文的“舞”字更加突出其本义,而且在字形上增加了“两只脚”,就像一个人在手舞足蹈。再次,教师又为学生引入《说文解字》《礼记・乐记》等古代典籍的相关记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舞”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汉字的书写规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原则,需要保持一定的分寸和尺度,才能让关系(字形)更加稳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了解了汉字结构的魅力,也了解了汉字本身蕴含的义理。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教学不只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读音和书写,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探寻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和义理,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让德育渗透更加深入。
  (二)优化朗读教学,触动学生心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常常会组织朗读活动,但这种朗读活动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朗读对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朗读的时候,学生的身心是否投入关系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透彻。如果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朗读中,就更容易感知课文的情感,其心灵也更容易受到触动。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朗读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内涵与思想品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外祖父三次落泪?”学生七嘴八舌给出答案,有的说外祖父年龄大了,难免会多愁善感;有的说外祖父舍不得自己的孙女才会落泪。但这些答案都是相对浅显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对此,教师不急于让学生立刻分析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一找课文有关外祖父落泪的描写。接着,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外祖父,早年离开祖国在国外定居,就像漂泊无依的浮萍,没有自己的根,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国,却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留在国外,此时的外祖父会想些什么?当外祖父给外孙女念唐诗宋词,当外祖父看到家中悬挂的墨梅图时,又会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外祖父喜欢唐诗宋词,喜欢梅花,都是因为他对祖国那份深刻的牵挂和眷恋之情。外祖父虽然身在国外,但却心系祖国,这是一份深沉和无言的爱,所以外祖父才会触景生情,才会三次落泪。
  朗读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朗读对德育渗透的价值却很少引起教师的注意。事实上,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因此,教师需要加强朗读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德育渠道
  (一)小组讨论,加深学生的德育认知
  小组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很少从德育的角度思考小组讨论的重要性。事实上,小组讨论之所以具有德育优势,是因为学生在面对同龄人的时候更容易表达真实的观点,当他们听到自己认可的观点时,会积极表达赞同;而当他们听到相反的意见时,也会积极表达不同的见解。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学生的德育认知也会就此得到加强。因此,教需要从课文中发掘德育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学生的德育认知。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读书的德育主题,在课堂中发起小组讨论,比如“读书的现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小学生更适合读哪些书?”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谈一谈对读书这件事的认识,再说一说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小的时候很喜欢读连环画,慢慢地,从读连环画发展到了读小说,其深刻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人生是有限的,即使不能行万里路,也需要读万卷书;开卷未必有益,但一定能见识到新的风景。教师组织有益的课堂讨论,有效加强学生对读书这件事的认知。
  小组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德育渗透的时候,小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对德育的认知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角色扮演,加强学生德育体验
  角色扮演是近年语文课堂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小演员的身份参与课文故事的演绎,能够让学生和课文的关系发生改变。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变成课文故事的一分子。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德育体验,还能升华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分析课文主要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角色扮演。因为课文相对简短,为了使角色扮演更加顺利,教师引导学生优化创编课文文本,比如增加一些角色的台词,这样既可以丰富角色扮演的内容,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教师从表演的角度指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揣摩角色,如何呈现角色。在角色扮演以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德育收获。大多数学生在角色扮演以后,更深刻地感受到蔺相如大公无私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宝贵品质。
  角色扮演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以及思想,对加强德育认知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有效提升道德素养。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认识到语文教材的重要德育价值,还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角度深入思考德育的渗透,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温发春.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小学时代,2019(27):59-60.
  [2]高鹏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智力,2020(09):112-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44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