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习生组织介入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论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关东 问清泓

  摘要:顶岗实习具有生校分离特征,建立实习生组织有助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实习生组织在顶岗实习中能够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提供心理关怀,加强生校沟通,维护正当权益。然而,实习生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身份地位不明、管理主体不清、功能发挥不全、自我管理不易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整合和拓展实习生组织的功能,加强对实习生组织的引导。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实习生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1-0036-05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身份转换的重要一环,一头联系着职业教育,另一头关系着学生就业。优质的顶岗实习教学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行为,这需要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和学校引导。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习管理主体单一,实习生被简单归置为被动的管理对象。然而,顶岗实习生校分离现状使得高校的实际管理职能减弱,实习生面临着管理和服务的“空窗期”。为了满足实习管理的需要,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中自发结成非正式组织,部分高校也在实习规章中明确了实习生组织的地位和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顶岗实习管理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实习管理效率。
  一、规范现状
  笔者以高职院校实习规章中对实习生组织的规范内容为研究文本展开质性分析。在网络调查的60余所高院校中,仅有18所院校对实习生组织作出界定和规范。笔者将相关内容截取作为独立样本,对每一样本按照其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二级编码,相应获取了二级节点,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一级节点是二级节点的父节点,文本示例展现了该节点下被编码的部分规章文本内容。为展现编码整体情况,笔者对编码内容进行了计量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经过计量的编码节点差异更加明显。参考点数量表示节点在研究样本中被编码的次数;材料数量表示涵盖该节点的样本数量;文本覆盖率表示该节点对应文本内容占其所属样本的比例;加权覆盖率为该节点所属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
  二、现实功能
  (一)自我管理和服务
  在表1和表2中,“自我管理与服务”在二级节点中占据了编码的绝大部分文本,表明高校最为重视的实习生组织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教学、纪律等日常工作的协助管理。
  由于顶岗实习面临“生校分离”问题,学校管理职能履行受阻,而实习单位管理职能有限,实习生面临学习环境骤然变化下管理和服务的“空窗期”。然而,实习生之间天然存在的同窗情谊有助于孕育“共同体”理念,进而结成事实上的互助型非正式团体,以集体形式帮助实习生建立相互之间的情感依赖,用以应对陌生环境带来的心里不适等。同时,实习生组织还有利于学生建立群体自律,建立共同利益价值观为基础的规则共识[1],有效规避了负面因素的恶性传导,有助于维持组织秩序。
  (二)心理关怀与帮扶
  进化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素质形成过程是与所处环境排斥和融合的总和[2]。个体在环境的骤然变化下极有可能产生排斥情绪,如果得不到合适的调节和干预,则很容易导致消极心理以及兴趣的衰减。
  在参加实习之前,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工作经验,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必须调节自身以适应工作场域。在陌生工作场域下,实习生有可能产生排斥情绪,实习生组织的介入为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提供了契机。然而,表2中这一功能编码数量极少,在规章中的文本覆盖也十分稀缺。文本大多表述为“关心实习生思想、生活”,规范内容单薄。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从同学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其良好行为的塑造,能提升其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3]。实习生组织的建立巩固了同窗情谊,增进同学间的互助,抑制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三)生校沟通与联系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流”节点中,在表1中大多为“要求”的传达以及工作的“汇报”,在表2中编码数量仍然较低。生校分离导致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高校与实习生在信息互通上存在障碍。指导教师联系的实习点、实习生数量较多,难免在信息发布和接收上存在疏漏,由此导致“纸面实习”“形式考核”等问题。由于实习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因此实习生组织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中介节点,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信息沟通模式如图1所示。同时,信息的上传在规章中不应仅限于“汇报工作”,应该囊括一切与实习动向相关的信息。这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实习情况,有助于实习评价和总结,还可以作为考察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的依据。
  (四)权益维护和救助
  权益维护与救助在编码中并未得到体现,是在高校实习规章中严重遗漏的实习生组织的重要功能。由于在信息、关系、权威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且缺乏界定明晰、效力充沛的法律保障相应权利,实习生在实习纠纷的利益博弈中往往面临着受教育权、经济权、保险权等正当权益的受侵,其权益的 “浮萍”现状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4]。实习生组织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习生的资源弱势缺陷,可以帮助实习生在遭遇实习纠纷时弥补自身弱势地位,同时也可以推动高职院校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制止实习侵权行为。
  三、发展困境
  (一)身份地位不明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认可大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组织及社团的权利,但是实习相关政策中尚未明确实习生组织。在实习规章中,对实习生组织进行界定和规范的高职院校极少。因此,现实中的实习生组织大多是自发形成或指导教师为方便管理而临时组建的。因此,实习生组织虽然可以扮演正式组织的自我管理角色,却处于非正式组织的境地,得不到正式文件上的认可和程序上的规范。因此,实习生组织尚未成为主流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其管理形式也尚未获得高职院校的接纳和认可,组织地位尚不明确,组织功能受到较大局限。
  (二)管理主体不清

  实习生组织属于校内成立的学生组织,只需遵守院校章程并受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和领导。但是,与一般学生组织不同,实习生组织是服务顶岗实习而设立的临时性学生组织,活动范围主要是校外的实习单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对实习生组织的实际管理能力有限,而高职院校实习规章更未规范实习生组织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实习单位是否拥有对实习生组织的管理权尚不明确。
  倘若实习单位不是实习生组织的管理主体,则有碍其对实习教学的管控,可能削弱其接收实习生的意愿;倘若实习单位是实习生组织的管理主体,则可能限制实习生组织的职能行使,扩大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权,不利于实习生组织的权益维护。
  (三)功能发挥不全
  从图1中可知,高职院校实习规章对实习生组织的规范内容普遍较少,“任务式”表述居多,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将实习生组织的功能简化为组织负责人的职责。视实习生组织为管理工具,未明确其管理主体地位,更未意识到实习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实习生组织面临着“功用化”“官僚化”和“僵化”的风险。对组织负责人职责规范过度,一方面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容易突出其权利而淡化责任与义务,组织成员的协同和互助缺失,实习生组织“共同体”理念未能得到重视。
  (四)自我管理不易
  组织领导者的优良形象会赢得成员信任,进而激发成员对组织积极的反应行为[5]。然而,高职院校在实习规章中仅规定组织负责人的设置和职责,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考察过程缺失,遴选标准被忽略。往往以指派的方式任命,负责人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不仅无法完整体现实习生组织的职能,甚至可能成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桎梏,增加顶岗实习中的负担。
  四、脱困路径
  (一)加强规章规范,注重治理引导
  目前,实习生组织在现实中已现雏形,其身份地位亟待在高职院校实习规章中得到明确。高职院校实习规章要指明实习生组织在实习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完整体现其应有功能,采取经费支持、教师引导、学生监督等保障措施充分释放其实际功能。同时,高职院校实习规章还要拓宽对实习生组织的规范区间,除已有的组织设置和组织功能外,要详细规范实习生组织的地位、规模、存续时间和方式、经费来源和使用、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负责人资格和职责等方面内容。其中,要着重规范高职院校对实习生组织的治理手段和引导方式。首先,应当规定实习生组织的领导主体、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由校团委负责实习生组织的领导,由院系团委负责实习生组织的具体管理工作。其次,院校要规范实习生组织成立的资格和审批程序。成立资格可以根据某一实习单位或地域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机构设置、指导教师的配备、挂靠单位等条件来确定。审批程序上应当由院系提出申请,经过校学工部、教务部和团委审核。涉及的各部门应严把审批关,避免实习生组织设置泛滥。再次,院校要规范和培训指导教师的实习管理行为,鼓励指导教师灵活利用实习生组织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院校要引领实习生组织在规章范围内实现成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既要避免过度约束,也要预防实习生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无序。
  (二)厘清实习关系,明晰管理主体
  这里要厘清的是实习生组织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前文中提到的实习单位究竟是否是实习生组织的管理主体之一。这决定了实习生组织在实习环境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其功能的发挥程度。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从高职院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入手。
  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本质上是基于实习协议委托培养的法律合同关系[6]。这种委托的实质是高职院校将部分教育权和管理权转移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需要承担连带义务。实习协议主要规范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协同管理关系,κ迪吧组织的管理权并不明晰和完整,因此实习单位并不是实习生组织的管理主体之一,它无权干涉实习生组织的活动。
  事实上,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两者关系的厘清提供思路。根据我国《工会法》精神,工会在保障职工正当权益的同时也有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的义务。实习单位虽不是实习生组织的管理主体之一,但并不代表实习生组织可以完全不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甚至将自身行为凌驾于实习单位的教育行为和经营活动之上。实习生组织要激励实习生积极参与实习劳动,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在劳动教育、安全防护、员工关系等方面的指示,同时向实习单位反馈在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改进建议,维护好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保证实习教学活动安全、有效、优质地进行。
  (三)发挥整合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实习生组织在性质和地位上应当定位为“服务型组织”,服务意识是预防实习生组织异化为僵硬的学生官僚组织的基本保障。实习生组织的服务功能可以整合为管理、凝聚和保障三种形态。
  管理是组织的常态化功能,是避免实习纠纷、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的有力手段,主要包括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实习纪律的自觉遵守,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劳动经验的总结,思想意识形态的维护,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
  凝聚是组织的存续性功能,是组织获得实习生支持的法宝,主要包括实习生心理状态的调适、实习活动的安排、人际关系的维护、困境的多方协助、情感需求的满足等。
  保障是组织的特殊环境功能,是在实习侵权事件发生后维护正当权益的“金刚钻”,在发生侵权事件时,实习生组织能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实习生组织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高职院校实习规章的规范,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实习生组织的作用,并将其内显于实习规章,外化于实习活动全过程。高职院校要改善实习生组织的管理功能,避免“任务清单”式命令,突出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强化组织在沟通与协调上的“中转”作用。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发挥实习生组织的维系功能,弥补自身在情感关怀上的乏力。权益保障亦是高职院校在规章中最为缺乏的,由于院校自身是实习的利益主体之一,在实习生权益问题上应当态度清晰,通过赋予实习生组织一定权限可推动高职院校规范实习过程,做好实习生的权益保障工作。

  (四)范管理素质,强化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实习规章对实习生组织负责人应当首先明确其胜任力素质,保证其有能力激发组织活力和功能,同时获取其他实习生对其的认可和支持。胜任力指能将个体区分开来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深层次特征[7]。在实习生组织中,对组织负责人绩效的测量并非仅关注其成绩,更需考察其实践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动机、思想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素质。根据王博、沈燎等对学生干部素质的研究[8],笔者就顶岗实习运用冰山素质模型①对实习生组织负责人的胜任力素质进行归纳,如图2所示。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依照党、团组织纪律在实习生组织内部设置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加强实习生组织内部的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和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充分体现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无处不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更能让实习生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提高对实习生组织的信任和倚重程度。
  总之,实习生组织既可以协助高职院校规范实习生行为,也可以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深入到顶岗实习问题中来,不失为改善当前顶岗实习现状的创新思路。
  注释:
  ①冰山理论模型为美国学者斯潘塞(Lyle M. Spencer)提出,认为素质的存在与冰山的分布相似。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容易观察与评价,而“水面下”与思想、态度、价值理念等相关的庞大特征难以测评。
  参考文献:
  [1]蔡汇民,李坚.大学生社区“三自”治理培养路径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40-44.
  [2-3]BUSS D M.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5th ed.)[M]. Boston, MA: Allyn& Bacon, 2015: 62-66.
  [4]徐银香,张兄武.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与实习生权益保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4):237-241.
  [5]张正堂,麦晓冬,崔兰平,等.领导者率先垂范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信任领导的中介与组织政治知觉的调节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9-47,191.
  [6]徐银香,张兄武.“责任共担”视野下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92-96,102.
  [7-8]沈燎,刘枭.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61-64.
  (责任编辑:刘东菊)
  The Study on the Intern Organization Interve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Intern Management
  DING Guan-dong, WEN Qing-ho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paration of students in-post practic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 organization is helpful to the management of in-pos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 organizations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nd service, provide psychological care,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s, and safeguard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during on-the-job practice. However, the intern organization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unclear status, unclear management subjects, incomplete functions and difficult self-management.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erfect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tegrate and exp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intern organ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n organization.
  Key words: intern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er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93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