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互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策略探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艳丽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交互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进行交互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预测阅读,监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注重对学生概括文本特点的指导。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交互式阅读教学;预测阅读;监控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15-03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教学方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师生就文本中的某个疑难点、困惑处展开交流、互动,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监控技能的方法。具体来说,交互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块,即预测、提问、澄清以及识别。它们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交互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交互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交互式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语文公开课、竞赛课上,很少有教师不运用多媒体课件。但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除了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不少教师还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较为烦琐,使用时要做好预设,而预设会束缚教师的思维,所以教师宁愿使用板书进行交互式教学,这比多媒体自由多了。其次,多媒w的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难以聚精会神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同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演示课件,很少板书,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再次,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是个点击播放的“工具”,这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一方面板书存在信息单一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效率低下,两者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该如何抉择呢?交互式白板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交互式白板兼容了板书及多媒体的功能。在运用电子白板进行交互式教学时,教师无须在电脑与黑板中轮轴转,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直接在空白页进行板书,或者在知识点旁边进行批注、修改、保存等。在利用图片或视频时,教师也可以直接插入,方便简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互动交流,这样能将知识形象、灵活地传递给学生,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二、交互式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文本特点,预测内容
  预测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题目或者已读的内容来推理、猜测文本接下来会呈现什么内容的阅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会根据题目购买图书。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会忽视文本标题的作用,能根据标题进行思考、预测的学生更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加强预测方面的教学,有意识地进行预测方法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标题,并抛出问题:“同学们,当看到这个标题时,你想到作者会从哪个角度来写呢?你认为这个标题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这样,结合标题展开预测,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长生果”》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交互式白板技术,进行课题的展示,要求学生试着预测文本的内容。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习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生1:我觉得比较难预测,因为“长生果”用了引号,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生2:我记得《西游记》里面提到了“长生果”,这里的“长生果”应该是一样的,指的是吃了后能够长生不老的果子。
  生3:好像花生还有另一个名字――“长生果”。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花生吗?不会吧?“我的‘花生’”,听起来好奇怪。
  生4:标题中的“长生果”带着引号,应该不是寻常的长生果吧。
  师:现在就请大家浏览全文,看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进入阅读阶段。教师在交互式白板的空白页中插入“黄金屋” “小船” “乐章” “胶囊”四张图片,并设置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结合图片思考:“这些比喻与‘长生果’有什么关系?读书有什么益处?”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对标题的预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通过“题眼”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中心。需要注意的是,预测虽然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全部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如上例中插入的四张图片:“黄金屋”代表读书能带来财富与生活的保障,“小船”代表一个人的知识量与读书带来的智慧,“乐章”代表读书能带来的审美体验,“胶囊”代表读书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这些图片指向文本标题中“长生果”这一喻体。在思考这些比喻时,学生会将其与文本的主题进行结合,找到答案。
  (二)提出问题,监控理解程度
  提问,指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以后,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的内容,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确保自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容。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的提问能力会有所不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主旨展开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自己的吸收和消化;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将思考的重心放在细枝末节上,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加清晰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就“六要素”进行了提问。课始,教师抛出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大家会产生哪些疑惑呢?”学生陆续举手。在教师示意下,学生依次站起来回答。

  生1:文章讲述谁借箭啊?
  生2: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借箭呢?
  生3:他借箭的动机是什么?
  生4:他是如何借箭的?
  生5: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不错。现在就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找出问题的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围绕要素进行提问的形式,适合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缺乏思辨性,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有必要再次进行引导:“请大家再次阅读标题,看看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此时,有的学生说道:“为什么标题是‘草船借箭’呢?”……教师以此带领学生展开深入探究。
  适当的提问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要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不仅能帮助学生检验阅读成果,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挖掘。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及时给予回应,以肯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自己有答案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你可不可以自己找到答案?需要老师或者同学们帮忙吗?”这些具有肯定性质或者开放性质的互动回应,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围绕疑惑之处,澄清阅读问题
  澄清,指当察觉自己无法理解或依旧存在疑惑的内容时,学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段,如解释、再次阅读、查阅资料等进行问题澄清,从而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选择忽视,认为自己无法解决,于是不再采取任何手段。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能予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为此,教师可通过澄清策略,引导学生答疑解惑。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当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此时,学生仿佛商量好的一般,整齐地回答:“没有了。”教师追问:“大家都读懂了文章,是吗?”学生都点头示意。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引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在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的含义一样吗?应该如何理解呢?”问题提出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对此,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对难懂的词语,大家可以将其标注出来,并且通过关键字、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进行理解。”不一会儿,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第一个‘幸福’指的是小女孩在美好幻想中度过人世间的最后一刻,所以她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指的则是小女孩死去,她再也感受不到寒冷、饥饿,所以她是幸福的……”
  受知识能力、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这时,教师要就学生不懂的地方展开引导,帮助学生澄清遗留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联系全文来理解字词、语句,以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澄清问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深入体验文本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阶段,澄清问题不仅能解开学生的疑惑,还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
  (四)概括文本大意,领悟文章主旨
  概括,是指提炼、归纳关键信息的一种技能,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大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要求。概括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把握文本的大意。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一篇游记性散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先描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描写外洞的景色,最后描写孔隙和内洞的特点。文本条理清晰,每段介绍一个内容。教学时,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词句摘录等方式进行概括。教师这样引导:“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沿途所见的美景。现在,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景点,并找到将这些景点联系起来的句子。”于是,学生画出了 “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点;找出将景点联系起来的语句,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出来的”“这就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到了内洞”等。这样,学生最终得出结论: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了沿途所见的美景,他先观看了外洞,随后游览了孔隙,接着欣赏了内洞,最后出洞。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概括的过程。
  对小学生而言,概括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有效的概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技巧,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总而言之,交互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展开交互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结合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预测下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阅读问题,监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围绕疑惑之处,澄清学生的阅读问题;概括文本大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特点。这样的交互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能够大胆地阐述个人的想法、见解,最终实现高质量阅读课堂的构建,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 参 考 文 献 ]
  [1] 罗潇.情感效应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W[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0):106-107.
  [2] 罗丹.借力电子白板,优化语文课堂:以《詹天佑》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62-63.
  [3] 侍作兵.理解的自由与边界:走向文本意义发现的阅读教学观[J].语文建设,2017(34):57-61.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9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