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玉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可以开发或规划符合学校需要和特点的课程。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有益而可贵的探索。
  2006年,我校成立了“校本开发委员会”,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认真汇编,目前已初步形成数十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需要,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因校而异,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调整。
  一、在摸索中开发
  1.校本课程资源选择要适合本校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对于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国定课程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而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正在于能弥补这一空白。如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地理组开发的校本教材《溧阳山水揽胜》,就是充分依托溧阳这块古老而秀丽的土地上众多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而我校地理位置处于溧阳两大风景名胜区之中,位于“天目湖畔,南山脚下”,对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的原则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句话: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从操作的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要有兴趣:要以活动为主;要兼顾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规划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是:学校成立校本开发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审议评审小组;起草校本课资源和学生需求评估材料;学生自愿申报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申报情况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表:学校初步汇总后,学生填写学生校本课需求表;学校制定校本课程修订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填写校本课程审议评审表;学校填写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供学生重新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安排校本课程活动地点;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尽管我们考虑得比较细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与疏漏,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不应是预设的,而是在实践中“创生”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逐步成熟。
  二、在实践中探索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志愿选课,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
  1.常规管理
  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督导学生上课的情况。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班主任和教务处一起协调,建议学生选修其他学科。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科任教师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上报,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2.备课、教研管理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反馈实施和开发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由教研组集体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反映,共同商讨解决;对于不可行的坚决去除,不妥的及时修正,不完善的及时弥补,新发现的及时补充开发。
  3.教师要求
  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备课、上课,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此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学时。
  4.学生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学期末交小论文、报告、实物,参加各科竞赛,进行成果展示。
  三、在反思中调整
  1.校本课程开发尚缺乏规范化、系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且编写了校本教材,但大多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也缺乏科学性,如课程的开设、节数、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仍缺乏规范化。
  2.校本课程开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许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临着工作负担重和时间有限等现实困难。由于课程开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
  3.教师职业特点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都是独立解决问题,并且习以为常。而今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师打破原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往往很不愿意,甚至难以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4.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一方面,鉴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性质,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关注和积极性。参与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影响太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大多迎合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自己的实践需要。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溧阳山水揽胜》的开发虽然顺利起步了,但是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理论支撑、课程开发范围、以及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如目前的高考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生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多,致使资料收集不全;经费保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
  尽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局限,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校本课程产生的巨大作用,并且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校本研究为发展动力,做到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际回归,这应是当前教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9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