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材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立 刘琪娟
在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投入到写作中来,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累写作材料,以求共同进步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为写文章服务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材料来源于生活。积累材料的途径很多,平时我要求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专心研读精美的文章,多细心搜集可贵的资料,使自己的材料库日益充实,写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对于写人、写事的文章,学生感觉难度不大。但对写景的片断,却倍感头疼,由于他们平时缺少仔细地观察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笔杆子太笨,所以无从下笔。这时,教师可通过课堂小活动来帮助其积累生活素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惧怕的“拦路虎”已被打倒,写景的文章就不会是那么高不可攀了,他们也能写出一两句精彩的句子来。
如在学完《春》中的“春雨图”后,我便顺势在课堂上开展了“大搜集”活动,请学生从自己的材料库中找出描写雨的词语。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密密麻麻”“纷纷扬扬”“朦朦胧胧”“纵横交错”“丝丝缕缕”……一个个精美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了出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于是,我把一些词语出示给大家,请他们仿写一段“秋雨图”。在写法上稍作指导后,一个后进生写出了一个很优美生动的句子:“千丝万缕的银线在天地间密密麻麻地交织着,随风摇曳。”我一念出口,同学们也都拍手叫好,这位同学终于亮出了闪光点,他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喜悦,自然又多了一份自信。
二、营造“说话”环境,引导口语交际
针对以往作文课中重灌输、轻诱导,重“文”轻“语”的不足,我打破传统单一的模式,另辟蹊径,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穿插口语训练,即口述作文。生活是认识的土壤,是语言的源泉。学生的写作能力差,但这并不等于他们说话能力差,因此,只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说话环境,精心组织说话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则可旁敲侧击,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在学习沈复的《闲情记趣》时,学生兴致很浓。当学到第三件趣事――见癞虾蟆吞食二虫,即鞭之数十,驱之别院时,学生们被这一天真的举动逗乐了,似乎都已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于是,我顺水推舟举行了一个“课堂开心一刻”的活动,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稍作酝酿后,一位女生大胆地站了起来,津津有味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见妈妈给刚栽的菜浇水,我就对妈妈说:‘妈妈,这样多累呀,要是下一场很大的雨就好了。妈妈,小苗喝了水会长高吗?’……过了几天真的下大雨了,我灵机一动,妈妈说小苗淋雨会长高,我也去试试,省得别人老说我是小孩子。于是,我跑到屋外去淋雨,……结果呢,医生狠狠地在我屁股上扎了两针,疼得我哇哇大叫。”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掌声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了言。大家在开怀大笑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说话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然后,教师则可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把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故事理清顺序,变成文字,写成作文。这样,借助说话这块跳板,学生抛开前进的绊脚石,较轻松地越过了平时望而生畏的作文难关。
又如,一后进生做了切除阑尾炎的手术,待他康复后,我和他敞开心怀谈心。我问他做手术疼不疼?我没有看过病人动手术,你能不能把当时的情况对我说说?因为这事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他就毫无顾忌、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医生们就开始做手术了真令人佩服,他们竟不慌不忙,做起来也有条有理。……当时,我只觉得凉飕飕的,就像在凉快的房间里吹空调一样。渐渐地,我浑身打颤,可手心却全是汗。一颗心‘怦怦’直跳,像是一下子跳到了喉咙口,就要从口里吐出来似的……”听完他这番刻骨铭心的话后,我立即鼓励他将这次亲身体验写成文字。
后来,我稍作修改后在班上念了一遍,果然不同凡响,同学们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份赞赏与佩服。
三、说真话,诉真情,以“情”感染读者
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真话能吸引人,真心能打动人,真情能感染人。无论多华丽的文辞在真情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今年期末时,一女生悄悄地把一叠明信片塞进了我的备课本。里面还有一封感人至深的信:“……暑假就要到了,这对我以前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可现在,我却讨厌放假,我在心里咒骂这漫长的暑假。因为,老师,我怕离开你。你不是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吗?我怕离开你后做梦都会想你。有时,我发现自己就像那个半夜起床找老师的魏巍,而你就像敬爱的蔡老师。老师,我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现在我要抛开顾忌和尴尬,真诚地对你说声‘I LOVE YOU!’……你的教育吸引了我,你的微笑让我欢愉,你的善良让我钦佩……
――想念你的一个差生”
我掩卷长思,这字里行间所洋溢的真情确实让我感动、欣慰、惭愧。我内疚,对于这颗弱不禁风的文学小苗,我缺少发现,缺少培育呀!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到,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真情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四、批改中寻亮点,辅导时切要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少的闪光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挖掘其闪光点,一个优美精练的句子,一个生动恰当的词语,甚至一个用得新颖别致的标点,你都得一一肯定。如一个学生在写店老板对穷人的百般刁难时,写了“可怜?可怜!”两句话,确实是发人深省啊!
可在个别辅导时,教师不能一味表扬。要使他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教师还必须抓住问题,切中要害,帮他分析,促其改正。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请同学们仿照对闰土或杨二嫂的外貌描写一个人物片断。其中一个同学的片断中有这么一句话:“朴素的妈妈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就像一朵娇艳的玫瑰花。”面批时,我首先肯定了她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然后委婉地告诉她写比喻句时,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相似点。文中妈妈的性格质朴、善良,而玫瑰花却显得富贵、娇艳,用它来形容妈妈的“笑”显得不太合适。在切中要害后,我启发性地问她,在你所熟悉的花中,哪些花有着像妈妈那样的品质呢?她思考片刻后,找到了合适的“喻体”――“山茶花”“菊花”。于是,经过修改后,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句子诞生了:“妈妈笑了,笑得那样灿烂,就像一朵淳朴的山茶花。”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树立铲除“绊脚石”的意识,增强打倒“拦路虎”的信心和勇气。不求一鸣惊人,但求稳步上升。作为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 湖南省岳阳县鹿角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7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