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策略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向燕 郭立赢

  摘要: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审美教学
  
  一、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心理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学生有其明显的心理特征,例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中展开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想象,才能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那种置自己于度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才能体会到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国家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二、注意教学环境的审美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情境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诗歌文本里的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
  
  三、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真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如果不读就无从感悟得出其中的审美属性。如《念奴娇》(苏轼)所表达的怀古的缅怀激越之情,《石头城》(刘禹锡)作者对历史沧桑感慨的形象化表达,《秋思》(马致远)则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不读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得出其中的审美意味的。
  
  参考文献:
  1.姚晓峰,新课标下古典诗文鉴赏方法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2009,(4)
  2.王存法,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论[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6)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3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