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蔚小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灵活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和生产经验,往往感到数学抽象、无味。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要特别重视体现概念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是感知转化为要领的初始阶段;二是数学概念抽象概括的理解阶段;三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阶段。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展了思维品质。其次,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通过实践活动“走一走”“量一量”“跑一跑”等建立起“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概念。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三动,调动三性”(即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举例“24×3”,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充分感知直观材料,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乘的顺序及“满十进位”的算法;第二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建立起来的表象进行思考,理解例题虚线框里的思维过程;第三步,脱开直观形象,让学生用竖式直接计算,并尝试概括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第四步,由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充分地展示了法则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则的归纳、抽象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三、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期间的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发现并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及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新知识的方法。
  总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在教学中多总结、多探索,注重教学结构的设计与调节,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白庄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