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思维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它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培养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
  1.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1.1.1 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辩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1.1.2 引导学生会用逆向思维解题。解答数学问题时,往往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或许比正面解惑会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如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6/13,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要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此题若从顺向思路去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便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相同的时间里),甲行了全程的6/13,可知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速度比又是多少?(6:7)再反过来想一想,在同一路程(指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7:6),这样一引导,学生便很快解出: (时)。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习惯。
  1.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2.1 一空多填。把唯一性的填空改编成一空多填式。如在教完了分数加法后,为使学生更熟练计算分数加法,安排一组填空,要求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
  1.2.2 一问多答。在教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
  1.2.3 一题多问。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如:“由已知甲车的时速为60千米,乙车的时速为50千米,”不同的多个问题,分别让学生列式求出甲车和乙车之和、差、倍比关系等。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维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保底”就是遵循大纲要求,夯实双基;“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跃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创新思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新知,同时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自己质疑,共同解疑,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让学生时常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自学,凡事都问个为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于疑处见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创新的萌芽。
  2.3 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应注重练习题的设计。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这就要求所设计的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
  收稿日期:2011-1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