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建生
教学由学生、教师和课本因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和教材是学习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教师的教不能盲目而教,必须依据学生实际的学情来决定怎样去教。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必须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营造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最宽松最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突破“专制”,创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师参考书是一种供教师教学参考的书,但长期以来被异化为课堂教学生搬硬套的法宝,造成“专制”的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科学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师参考书的编定使用至今,已有很长时间了,从发展的角度看,很多内容已大大滞后于我们的时代。教学参考书往往只是一家之言,是一些专家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说,并没有依据学生学情的特点,有些甚至脱离了学生实际。况且事物是发展多变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搬硬套教参的教学,学生就会陷入最大的被动状态。一边是满堂灌,一边是满堂问,向学生提问不是为了启发思考,引导探索,而是为了引发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有的,整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黑板上板书,而这板书是从教参里搬出来的。学生的回答完全与教参相符,自是说“好,很好“,不完全相符或完全不相符,则自然是在否定、 斧正之列。如果不是先看教参,就是语文专家也未必能回答得完全相符,更何况是没有看过教参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回答自然是“对”少“错”多,否定的多,肯定的少。长此下去,有几个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语文学习兴趣又怎能得到激发和培养呢?
美国的学生喜欢、善于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欣赏提问和发表意见的学生。会提问才是有头脑,不会发问是没有头脑,教师以有人发问为荣,以无人发问为耻。他们不多在答案的对错上转圈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鼓励标新立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突破局限性,提高语文课的灵活性
语文课本从编定到使用往往需要一至二年时间,有的更长。到下次改编,往往又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然而社会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因而课本内容往往缺少时代性。课文思想观念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学生的水平层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如课后练习题可补充和分类,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程度的题目等,这样因材施教,达标率就高,学生成功体验就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此外,要突破课本阅读量不足的教学瓶颈。课本篇数虽然不是很多,但由于采用分析型教法往往耗费大量课时,挤占了作文教学阅读课外文章的时间。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很少,学生总体的阅读是很不够的。因此,我们学习语文应扩大阅读量,把课外文章阅读引入课内,走进课本,走出课本,到广阔的语文空间去学习语文。
三、走出师道“尊严”的误区,与学生互动探究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靠教师来“传”,“业”靠教师来“授”,“惑”靠教师来“解”。教师的“传”“授”和“解”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权威性。现实状况是,教师居高临下,手握学习的大权,学生只有老老实实的听讲,容不得“反叛”;大讲特讲的注入式教学向学生不断发问,而又不给时间思考;不喜欢学生向自己发问,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否定多于肯定,不轻易称赞学生,甚至随便奚落讽刺学生……这些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与教师的“尊严”密不可分。我们要摆正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协调的课堂师生关系。学生是求学者,知识和能力不足是正常的,不能以成年人特别是教师的水平来衡量。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多鼓励,多赞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与学生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去互动探究,共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形成创新的体验。
责任编辑 邹韵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