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琼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也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把学生放在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设置问题激发动机,实践“我要学”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关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先播放了一段多媒体动画视频,通过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这段背景音乐你熟悉吗?”质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又如在唱歌教学《砍柴歌》的导入部分,出示砍柴孩子边唱边砍柴的多媒体课件,孩子通过欣赏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老师略带着急的问:“咦?他怎么不唱了呢?哦!原来他遇到了困难,想请我们的同学来帮助他,你们愿意吗?”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就会随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解决教学难点,从而达到会唱《砍柴歌》的教学目标。
  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要学”意识贯穿整个学习中。
  二、自主参与目标制定,坚信“我能学”
  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国旗国旗多美丽》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想让学生了解国旗图案、颜色的含义,当在课堂上问及我们的国旗为什么是大红色时,一个男孩站起来一本正经的回答我说:“我想一定是毛泽东不喜欢其他颜色而喜欢大红色的缘故吧!”。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同学纷纷表示反对,都七嘴八舌地说是因为邓小平喜欢红色。这时的教室可热闹了,学生们展开了自发的讨论。此时他们的兴趣点完全转到了伟人的喜好上去了,怎么办?是打断他们把话题转到我要继续的内容上,完成教学目标?还是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学习目标?我选择了后者,首先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微笑地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到底谁对谁错?老师也不知道,我也很想知道答案,这样吧!我们大家都回去找找资料、问问家人,看看伟人们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国旗是红色的,下节课把答案告诉大家”。我在焦虑、期待中迎来了下一节课,“大吃一惊”是对孩子们当天在课堂上表现的评价,他们不仅找到了伟人们最喜欢的颜色,找到了许多关于伟人们的介绍、小故事、图片等等,还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出了国旗为什么是大红色的原因。自主参与目标制定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坚定了“我能学”的信心,真是一举几得。
  如在进行《化蝶》教学时,教师在欣赏完乐曲后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请学生自主选择乐段并根据自己对该乐段的理解进行表演,这节课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可以到怎样的一个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程,学得快并理解得深的可以用文学作品、用优美的舞蹈等形式来诠释作品,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达到基本训练要求:熟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主题,并能对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理解和同情便可。
  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无论是学优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在力所能及的学习成果中,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我能学”的思想。
  三、自主选择内容方式,达到“我会学”
  叶澜教授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整首乐曲全部欣赏完需要26分钟的时间,老师可以出示奏鸣曲式结构图,将整个曲式结构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故事的理解,自主选择各部分进行欣赏。
  又如在执教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第二册第十一课《理发师》,按照课前设计,学会歌唱后,我设计了一个“谁是小小演奏家”的节奏创作环节,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可学生对那些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好像一点也不感兴趣,相反,对用来做道具的报纸到很喜欢,只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有撕报纸的声音、揉报纸的声音、拍打报纸的声音,我灵机一动,顺势而为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能用哪些方法使报纸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下可问到他们心坎儿里去了,只见学生们都动起手来,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报纸发出与别人不同的声音,回答非常积极踊跃,有撕、揉、搓、拍、踩、挥、折等。接着我又说:“今天,我们要成立几个报纸乐团,把刚才报纸发出的各种声音选择几种,为歌曲《理发师》伴奏。下面分组讨论,并由组长带领排练。”只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思考,创编出来的伴奏节奏型层出不穷,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正确和谐的节奏型像泉源一般创作出来,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
  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无疑会越来越强,从而坚定了“我会学”的信心。
  四、培养习惯细心点拨,成就“我善学”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归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作适当的讲解……,通过习惯的培养,使外在的形式,即自主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加强对自主学习的指导、点拨、启发。在一段乐曲中,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对学生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方法。
  例如,在欣赏一首乐曲时,有的同学从头到尾听一遍就觉得任务完成了,这其实谈不上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怎么听,听什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表格里包含欣赏乐曲所应该设计到的内容,比如1、作曲家简介;2、创作的背景;3、曲式结构;4、主奏乐器……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听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乐曲,都会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欣赏。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独立地掌握它们。”
  (二)重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老师不应该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思考、投入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积极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如在唱歌教学《砍柴歌》中,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民歌中“衬词”的作用,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多媒体上有一只斑鸠飞出说:“这首歌怎么那么难听呀,歌词里尽是沙呀呀、咿呀呀,不好听、不好听。”这时老师就把问题丢给了学生:“啊??斑鸠说加了这些歌词不好听,你们认为呢?”学生开始是一愣,接着便开始探索,有些试唱了一下,没有加衬词,马上就有学生说不好听,接着又加上了衬词试唱了一下,得到了大家的首肯,最后,全班同学都否定了斑鸠的看法,认为这首歌加上这些词才好听,这时老师进行总结,告诉孩子这是民歌中的“衬词”,它在歌曲中的作用。
  “知识是什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砍柴歌》一课的教学中,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试唱,问题的解决仍然在于学生的试唱。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学生更充满探索的勇气和热情。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创新始于问题,信心来自探索。
  五、拓展课堂教学天地,实现“我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的逻辑。他还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音乐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还是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制作了一段视频,内容1:音乐《梁祝》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世界上有名的演奏家都曾演奏过这首曲子;内容2:这段音乐由于受到人民的喜爱,被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演绎着。正是这样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这样自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梁祝》这段经典乐曲有了更为独特的理解。这就是开放课堂的魅力,它为学生提供着不同的思维维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参与目标制定、自主选择内容方式、培养习惯细心点拨、拓展课堂教学的天地是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