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自主学习活动的成功和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常,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物体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用手指表示。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甲和乙,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甲和乙两人,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再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始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每组的两道题是我精心设计的,各组第一题的商是有限小数,第二题是除不尽的。“除不尽”学生以前未曾遇见过,有的学生忍不住叫起来:“老师,这题这么怪,怎么除不尽呀?”而此时的我故意装糊涂,惊奇地问道:“不会吧!看我来除。”学生的目光一下子盯着黑板,监视着我一步步计算,等着看我的“好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循环小数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提供了感性材料,教师也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
二、为学生提供同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同一班级的学生总会存在一定的智力差异,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应该是实现每个个体都有差异的发展,即既要促进智力优异学生的发展,又要促进中等和较低智能水平学生的发展。要发展,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学中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着新问题从自己的数学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独立解决,在此基础上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求共同提高。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呢?
1.提供信息,让学生全员参与
教师提供的信息要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展开思维,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可以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就是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2.小组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等活动中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例如,学习《统计》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 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什么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 “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人数。这样, 全组同学齐心合力, 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值得注意的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 在小组讨论后, 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要实现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必须先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有恰当的引导启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在学生对圆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后,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直径的概念,而是问:到底什么叫直径?请你用一句话准确地说出来。学生自己先去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要求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终于明白了有的答案为什么是错的道理。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较多的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两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了,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他们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以便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器官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习、思考、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边听边记抓重点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做法: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培养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促进学生动脑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让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以多说促多想
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质疑、迁移、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