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水平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职院校跟普通高等学校有着不同的定位,前者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为主,而后者一般为教学研究型,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型为主。相应地,其学科定位也不同,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立足于培养能编能导能教能演的复合型舞蹈人才,但要求在一线岗位能派上用场,能够实际性地承担一线岗位对舞蹈专业的要求,如能编排一段适合小朋友的舞蹈动作,并带领小朋友表演。高职舞蹈教育的实用性就决定了其应有,自身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水平成为了一线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舞蹈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舞蹈教育长期以来属于“贵族式”教育,学费高昂,城市尚未普及,更不用说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了。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接受过专业性、长期性的舞蹈训练,舞蹈基础基本是空白状态。再加上高职学生年龄以18―20岁为主,该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跟舞蹈密切相关的骨骼:韧性、柔软度等方面已定型,要转变到能伸缩自如、流畅的状态,难度较大,需要经过持续性、大量的训练,否则学生的舞蹈能力得不到很明显的提高。因此高职中的舞蹈教育看似简单,要求不像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那么高,但实际上师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精力才能学好这个专业。
  二、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舞蹈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舞蹈教育长期接受的是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最初将舞蹈与体育合在一起,一形成体育舞蹈,后面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独立的舞蹈教育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高职院校也是如此。有些学校不重视舞蹈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不稳定,缺乏完整的课程教研窒作为平台,指导本课程教师的教学。相应的舞蹈教学随意性较强,缺乏明确的定位,完全由教师个体自主决定。有些教师“移植”普通高等院校或师范类院校的舞蹈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则选用全国通行的高职高专舞蹈教材,但这些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师则干脆放弃学校购置的教材,以自制讲义为主,如ppt或一些视频文件,但这些自制的教学内容是片段式的,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无法保证在三年的学习中能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舞蹈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不成体系,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学了什么,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2,教学模式单一化,以传统言传身教为主。舞蹈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正确的示范,学生跟着模仿,反复练习,提升表演效果。这正是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言传身教。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步骤模仿。言传身教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动作,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表现方式被教师的模式限制住,缺乏创造性。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新形势下对舞蹈人才的要求。高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舞蹈教学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模仿,而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擅长不同舞风的潜能,让学生适应不同目的和任务的舞蹈表演或编导要求。相应地,教学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缺乏对舞蹈教学科学化的考核评估体系。教师教学考核评估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一环,旨在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出判断,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提供依据。评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从目前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舞蹈教学、舞蹈教师缺乏固定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基本上由教师按照既定的表格汇报下学期或学年的工作情况,考核部门评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这种评价方式也被称为“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标准过于笼统,评价的信度、效度不高,未能对教师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效果以及整个学科的进步起不到作用。并且这种终结性评价通常难以做到公正和客观,优秀名额通常是“轮流坐庄”。这就会挫伤部分认真负责的教师,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此外,有些学校连基本的考核程序、考核体系均未建立,舞蹈教师游离在考核、督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高职舞蹈教学水平的思考
  
  1,制订适宜高职舞蹈教育特点的、成体系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性作用,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等等。相关教育行政机关出台了相应的舞蹈课程指导纲要。高职舞蹈教师可在参考这些课程纲要基础上,根据本校生源特点、学制等重新进行编制,而不能照搬这些通用性的课程大纲,以提高内容的适用性。考虑到高职学制只有三年的情况,时间较紧,并且以应用为主,每学年应有明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比如第一学年的目标可设定为“打基础、塑造舞蹈体形”,打开学生身体的软度、柔韧度、力度,掌握稳定性、平衡感、协调感、节奏感、呼吸。内容以基本功训练为主,一方面调节基本功相对单调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对舞蹈有更直观的认识,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二学年以舞蹈能力、表演能力培养为重点,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地教授不同派别、不同风格的舞蹈。必修课是广泛的练习,而选修课则是某个舞种的深入学习。第三学年则以提升表演能力和基本舞蹈编导训练为主。舞蹈编导突出实用性内容,按照商业舞蹈编排、庆典舞蹈编排、广场舞蹈编排、小朋友舞蹈编排等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大三的学习初步掌握不同目的的舞蹈编排技巧,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派上用场。有计划、成体系的教学大纲能保证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让教师有章可循,避免让师生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饱受诟病,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新兴教学模式孕育而生,在教改中不断地得到探讨和实践。实际上,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教学方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和弊。教师的智慧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模式,而不能绝对化。舞蹈教学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表演内容,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便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比如经典舞蹈(舞剧)片段的欣赏就不适合采用言传身教式。而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在编导实践教学时,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可采用案例法,根据舞蹈编导的不同目的,分别引用商业舞蹈、庆典舞蹈、广场舞蹈、幼儿舞蹈,选用编导的经典案例,分解案例,设置问题,然后跟学生共同讨论编导的元素、主要构成、成功编导的几个点,等等。有了直观的案例作为基础,学生学习效果会更好。
  
  3,注重以形成性评价考核舞蹈教学质量。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于舞蹈教学,学校可采取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将各项指标量化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水平考核为主,综合考核教师的思政、教学、科研水平,考核依据包括教师带领学生实践的次数、课时量(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教师的教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打分。通过教研组在日常管理中对组内各位教师教学业务内容打分,对学生舞蹈水平的考核等多项考查指标,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业务进修机会、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这种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有量化的数据可供比较,相对“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对客观、公正,并且有助于教师借助考核反思教学过程,比拼赶超,在教师中形成较为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高职舞蹈教育培养的是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型人才。它不像本科院校或专业艺术学院的舞蹈专业追求技术的高深与严格的规范性。因此需要有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舞蹈教学方式。单就教学过程来看,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当然这些因素又跟教育的主体即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落实到教师身上。对提高舞蹈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可谓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