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玉荣 杨成

  引言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但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选择课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创设虚拟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获取渠道,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对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信息进行消化、理解。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图1给出了选择研究性课题时的操作步骤。首先,我们要明确课题的方向,准备从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在清楚课题来源的基础上要明白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既要明确研究目标,又要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对课题进行价值和可行性的论证。经过这样缜密的计划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从课本知识的拓宽、引申中选择研究课题
  对科学课中有社会价值、应用价值的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引申是选择研究性课题的一个着眼点,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揭示科学的本质,展示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从生活实际中选择研究课题
  “怎样防治龋齿”,“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影响健康的因素”等诸类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些问题学生不仅有切身的感受,而且也能找到很多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像这样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来学习。
  (三)从跨学科综合内容中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决定了研究课题可以从跨学科综合内容中选择。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联系密切,用科学研究的思想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是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步骤
  (一)明确选题方向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它可以是与现在的学习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特长提出问题、选择内容。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研究的经历,了解研究的过程,而不单是强调结果的水平高低。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时都必须考虑到课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因此,要选择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最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以环境、资源、能源、生活科学为主题,从主题中选出对尚未解决或尚未弄明白的事,联系未知与已知去选择题目。
  (二)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目标
  在将一个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之前,还必须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应如何开展下去,以及最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方法是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程序、途径、技术、手段、操作规则的总称。可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要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通过观察法观察动物们的生活作息情况,可以在实验室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某项试验体验书中所描述的结论。明确研究目标,是把通过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下来,使各个具体问题与研究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明确要研究的具体问题,立题之后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三)课题的论证
  在研究性课题初次选定之后,必须对研究课题进行价值判断和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证。
  1.课题价值论证
  由于科学课程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能供给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研究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呢?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两大任务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它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加以综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体会,并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研究价值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一些追求新奇体验的课题,学生上完课后除了感到新奇之外,对其中的科学奥妙无法进行真正的探究,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类课题并不能对他们产生很大的知识教育作用,因此,就没有多少课题价值,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
  2.课题可行性论证
  课题的可行性应从时间、人力、财力、物力诸多方面去分析,要避免因研究价值不大或选题难度过大而白费力气,以致半途而废。对于小学生,所选研究题目从时间上讲不宜过长,一般以较短时间内能完成其研究为好;物力、财力的投入应量力而行。另外,应注意的一点是,之前一些很难实现的研究课题,在现在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却能够依靠网络达到预期的结果。比如:要研究白鳍豚,学生虽然不能实际参与研究,但通过图片、视频或者通过虚拟网络空间让学生置身于白鳍豚的海洋生活环境中,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白鳍豚的外形特征,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学生同样可以对这样的课题产生兴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选题时要找准切入口,把握好尺度
  由于目前在学校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鼓励,好多师生都投入到研究性学习当中。但是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有些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选题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选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在选题时因为把握不好尺度,极易出现选题太大或太小的情况,选题太大。不容易找准切入点,研究课题时会出现面面俱到,无法突出重点;选题太小,则范围受到局限,资料少、内容少,课题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确定课题时,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做好参谋,找出符合实际的研究课题。
  (二)选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地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由于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如果设计的一些研

究课题对学生来说很难达到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总是处在失败中,总怀着“探不探究出结论无所谓”的心态,长期下去,没有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成功的体验,总是失败的“探究”是不可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所以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研究的热情,有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三)研究性课题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信息技术时代的研究性学习中,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学生的关系模式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互的模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基于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学习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教师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
  (四)研究性课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交互性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资源,还需要教师精心筛选,让它们更好地为学生的各类探究性学习服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设计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登陆因特网,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集环保方面的图片、文字、影像信息。要让学生自主检索信息,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在内容丰富的人机交互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求知思路探索下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规律的能力。
  四、总结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恰恰满足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逐渐改变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行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而选择恰当的课题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总结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步骤,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但缺少具体的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编辑:郑方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