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教学就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现代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有利有弊,下面笔者将详细作一介绍。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
1.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历史事实,从而提升能力。由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或抽象、或复杂、或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掌握。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4.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增强历史真实感,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能脱离教学而存在,更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教师们要引以为戒。
二、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弊”
1.过度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来开展课堂教学,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独角戏”,完全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即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教师也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分析,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2.从“听众”到“观众”。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忽略了实质性的历史内容,如此一来,历史课变成了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仅仅做置身事外的“观众”,教师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3.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从而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用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甚增强。我们要知道,多媒体手段有着突出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的优化和提高,因此应长期坚持下去,常抓不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