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生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容 儿
早在我们的创世纪,宇宙里就已均匀地弥散着无数含水的气体和尘埃,这就是所谓的原始星云。我们的星球就起源于原始星云兜兜转转的摩擦和碰撞中。创世之初,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物质发生重力分异,比重较大的铁镍物质下沉,聚集到地球中心成为地核;比重较小的硅酸盐物质上浮,经过进一步分异形成地幔和地壳,而一部分易挥发的成分,如水汽和其他气体则逸散到地球表面。随着地壳的降温,水汽凝结成液态的水,并聚集在地表低洼处,于是便形成了原始海洋。
天一生水,初生的水拥抱了一怀最脆弱又最坚强,最卑微又最高贵的生命,小心翼翼,暗暗孕育,终于,潮起潮落,水落石出时,我们海洋和陆地的生物便已繁华地呈现在灿烂的阳光下了。
那些被水捧出世间的生灵啊,一年一年地病死又出生,一纪一纪地灭绝而后被珍惜,而水的生命无休无止,流传着循环往复的归去来。
在水一方
她来自天,也来自海洋,来自空气中的湿润,来自地下无心的渗透。
究竟哪里算她的源头?何处是她的归宿?
我愿意相信她的源头在水一方,是那冰封的雪山,慢慢地淌泪。
极羡慕极地的冰川,比如南极和格陵兰岛,到了融冰季节,那些巨大的冰块会惊天动地地融进暖流中,倾诉得淋漓尽致。可我要讲的不是她,我讲的冰川在我们大陆的高山上。她们才是我们接触的水、看到的河的源头。
大雪飘零在高纬度地区,凝为冰,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一层一层,把高山覆盖,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地面缓慢运动,又形成山岳冰川。高处不胜寒,内心冰冷了一千年、一万年,过了那个冰点,实在忍不住,终于变成了水,放肆地发泄,放任她奔流,哭出来时反觉得越来越温暖。
冰川滚滚,水声轰鸣。
她当时义无返顾,绝不回头。此去是万水千山,未思想何日再见。
行云流水
不同于流浪的云被流风左右。水有她的方向,那是望不到也忘不掉的海洋。从冰山而下,穿过草原、田野、城市,落下山崖,跳过石子,飘过落花,只是往着那个方向奔去,这一历程叫作流路。像一场游戏,一条岔道就极容易衍生不同的剧情,水也如此,偶然分出不同流路,于是有了不同的水和不同的感悟。
山坡中的溪流丁冬作响,貌似温柔,当她流经软岩层和硬岩层时,软岩层受侵蚀程度比硬岩层大,造成了高度的差异,瀑布就形成了。瀑布由上而下的冲击力相当大,强大的水柱会一直侵蚀河床,使岩石崩落,形成凹洞,瀑布下的深潭就形成了。当河流由陡峭的山谷进入平原时,流速开始减慢,她搬运沙石的能力变弱,只好把那些石头:沙泥放弃在河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冲积扇。当河流流入海洋,水面展得更宽,又往往形成河曲。
古人说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你看她所经历的坎坷,该知道这何尝不是表面的潇洒?
心如止水
水也有停下来的时候。
或者说,有些水,一直很安静。
比如湖泊,湖泊是位于天然盆地的广阔的静水水域。大多数情况下,湖水会有一条河流补给,而且部分湖水通常由另一条河流输走,这样,湖水也变成了源头,而输走湖水的河叫作“湖源河”。
这样的湖水是清而静的,可以映照完美的镜花水月。
把湖水打碎,月亮也碎了。
从波光零碎中,可以看出水的心中不是遥远的虚无的月,而是一些实在的渺小的细菌浮物。
这些用肉眼难以看见的浮游生物总是以庞大的数字方式出现,它们有的甚至不会游泳,只是在水中随波逐流,不过不要以为它们渺小得毫无价值。我们用水中的细菌为例,五万个细菌连接起来才只有一厘米,实在小得可怜,然而它们对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能把死亡的生物尸体分解,变成各种营养盐,而这些营养盐正是浮游植物生活的必需品。
有的水安静得像一种智慧,像我无法看透的你的眼神:有的水太安静了,安静得可怕,可怕如衰老。
是的,你说,水是无机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其中氢和氧的质量比为1:8,水中氢占11.11%,氧占88.89%。她不会像生物一样生病、衰老。
但你要知道,水分子间还有一定的极性,分子与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当水不经常受到撞击,不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衰老”,最终变成“死水”。
她告诉我们,即便心如止水,也要做深沉型的那种智慧的水,千万不要停止内心的思考。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水源不同,水温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地下水温度比较稳定,地面水温度变化较大,天然地面水的温度一年中随季节在0~35℃的范围内变动。水温能影响溶解度、盐度、pH值以及碳酸钙饱和度,也影响着水中生物的活动。
秋水望洋,投奔入海。那一刻是怎样的温暖――是不是只有其中的鱼和草感觉到了?
但此地竟也不是归宿。仰躺在海浪中,又向往头顶蓝天,蓝天之上的太阳。
于是慢慢地蒸发,沉重地消失。又被裹成云,化为雨,洒落一地。
回归到大地,渗入土壤岩石,渗入地表。回归江湖,去打扰一潭平静的水心。有的回归大海,有的还变成雪回归雪山冰川。
而我,我不知道我应在哪里望穿秋水,等你归去来。
注释: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冰川冰: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当其密度达到约0.84g/cm3时,积雪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4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