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洛丽塔》――醉人的落箭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一直以为一个合格的读者,应该首先是个挑剔的读者,而我对于小说开头的挑剔使我大多数的阅读都草草了事。不过,我从来没有对这些人失望过,他们是:福克纳、马尔克斯、杜拉斯、村上春树以及川端康成等人。如果算上国内的应该还有余华。可是有一天我读到了《洛丽塔》之后,我对自己的偏见感到万分惭愧。纳博科夫的100多个字,轻易地征服了我。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前几句这样写道:“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是我看到的最简洁而有力的开头,像冬天推开门后迎面扑来的寒风。我屏住呼吸,继续读到了这样的句子:“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英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引自于晓丹翻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洛丽塔》)
  如果我告诉你叙述人亨伯特就是这个12岁的姑娘――洛丽塔的继父,并且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奇特的恋情,你就会明白这个开头对于小说本身有多么的重要。它是一颗心里流淌的鲜血,是裸露在寒风中的心脏。小说后来叙述的故事就是将读者在开头所获得的震撼变成音乐里的一段柔板。这是一段罪恶的人生,一场绮丽的春梦,一个焦躁的欲望,一个狂妄的梦想,一场揪心的苦难。对于作者纳博科夫而言,洛丽塔并不是一个文学作品里的形象,而是凝聚着一个男人所有梦想的雪花,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自己的安慰,纳博科夫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洛丽塔,这就是他的灵魂,他的生命之光。
  小说始终笼罩在洛丽塔那种对人世淡然的态度之中,我们可以跟随着亨伯特穿越美国大陆的欲望之旅去深入一个少女迷茫的生活。纳博科夫也曾经说过自己对于洛丽塔的内心深处一无所知,洛丽塔作为一个不朽的形象勾起了老人无尽的回忆,也唤起了少年人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一本专为男人写的小说,也许纳博科夫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俄裔美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洛丽塔》被列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一,而他本人也被誉为自从福克纳崛起于30年代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作家。
  1953年夏天,纳博科夫作为一个出色的昆虫学专家,在美国亚利桑那的一座农场里,在西部与中部的各个汽车旅馆之间写出了《洛丽塔》和《普宁》,在写作之余他不断地捕捉蝴蝶,这使得小说也始终笼罩在逃离人世的旅行和蝴蝶之美的气氛之中。如果把洛丽塔比做纳博科夫最得意的一只蝴蝶,是不是更能传达出她那种扑朔迷离的神秘之美呢?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亨伯特这里来,根据原著拍摄的电影《洛丽塔》的开头,亨伯特在警察的追捕中开枪自杀,尸体坐在汽车里缓缓驶向镜头,身后是体现美洲大陆特色的浑黄而苍茫的开阔地,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悟到了倒叙这个小说常用手法的真谛,它应该像一支离弦的箭将要坠地的一刹那,作家的使命就是用准确的语言再现那支箭飞行的过程。
  责任编辑/阿 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0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