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海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基础,也是验证理论的唯一尺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物理都认为比较难,这是因为在教学中只强调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把概念和规律抽象化了。如何使物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现就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新概念和规律的基础。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概念或规律,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极易接受新知识,并总结出新的规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一节时,我找了一个竹筒,在竹筒的侧壁不同高度钻三个孔。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如果在筒中灌满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在筒中快速倒满水,发现离水面越近的孔水流喷出的距离越小,离水面越远的孔水流喷出的距离越大。通过实验,学生对该现象印象会非常深刻,并很容易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是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这就要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电阻”一节教学先通过不同导体具有不同的导电能力的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引入电阻初步概念。接着指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两种不同导体几组U与I对应的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对同一个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U跟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是定值。但是对不同的金属导体来说,比值U/I是不同的,所以比值U/I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的电阻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它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在此过程中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
分组实验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现象的抽象,虽然要借助于逻辑推理和运用数学知识,但是检验物理的规律是否正确,在于是否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所以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如“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是通过用电压表测电压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的。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这个实验来分析、概括和抽象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原理。这样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性,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加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分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如对“变阻器”一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分组实验。
实验一:熟悉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1.通过观察变阻器知道它是由合金线绕成的线圈、接线柱、金属棒、滑片等部件构成。
2.找出表示滑动变阻器规格的字样,了解它们表示的意思,画出它的结构示意图。
实验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起什么作用?
1.观察滑动变阻器是怎样与金属棒接触的。
2.滑片与线圈能滑动接触的地方跟线圈的其他地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选用不同的接线柱观察线圈的合金线是哪部分接入电路。体会“电路的一端接金属棒上的接线柱,另一端接线圈上的接线柱”的正确接线方法。
4.移动滑片,观察接入电路的那部分合金线的长度是变长还是变短。
5.将滑动变阻器的不同接法、滑片的移动方向、接入电路合金线的长度变化填入自己设计的记录表里,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欧姆定律”分析合金线的长度变化――电阻的变化――电流的变化。得出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原理。两个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掌握了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分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在分组实验中不断提高的,所以分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生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分组实验,能正确观察量筒的最高刻度线及标明的单位,每格表示多少容积。向量筒里倒入一些水进行测量,学会正确读数的方法:视线跟水面相平,以水面凹形的底部对准的刻度线为准。提高了学生对量筒使用方法和读数的操作能力。
三、亲自动手制作小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但每周仅有几节课还不能使其建立起稳定的间接兴趣,因此,尽量见缝插针,给学生布置些课外小制作。小孔成像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自制量筒、自制天平等,定期举办小制作展览。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小实验,如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筷子提米、硬币升高、开关控制电路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勤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后小实验,使物理教学以实验为重点引入概念和规律,就可以使初中物理学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做到心领神会,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