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这样“教”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倾诉的过程。它是思维的外化,作文能力不仅体现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着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成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些老师甚至不教作文,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谓“功夫在诗外”。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日之功。那么,作文用不用教、能不能教好呢?笔者经过数年的实践,认为作文也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一、整体规划,建立序列
  
  初中作文教材编排无科学序列是不争的事实,这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又使学生的作文训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作文教学的序列化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定了这样的教学序列:第一步是注意积累,让学生多读多背,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二步是让学生多写小练笔,积累写作素材;第三步是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习作文的一般范例,写合格文;第四步是有效指导,提升学生作文的档次,使学生作文达到新的水平。
  同时,我还打乱教材的编排次序,按照生活的逻辑和写作的规律进行作文训练。以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它安排了六次作文训练,即:①有感而发;②说真话抒真情;③从生活中找“米”;④观察和描写景物;⑤简单地说明;⑥想像。我打乱了这种编排,重新安排了写作训练的顺序:①从生活中找“米”;②观察和描写景物。③有感而发;④说真话抒真情;⑤想像;⑥简单地说明。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学习作文的一般规律。
  
  二、激发阅读,形成语感
  
  语言的习得首先是模仿,从呀呀学语直至成章成篇无不如此。写作文是语言的表达,要使表达准确,心中必须要有合适的字、词、句,否则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想说的说不出,想写的写不出,“干着急,不出汗”。因此,作文教学最原始的根本是读书积累,这是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丰一吟回忆她父亲丰子恺,说他从不讲文章做法,只是告诉他哪本书好,应该读、应该背。秦文君也说,她从不给女儿讲如何写文章,只是告诉她应该读哪些书。对学生来说,教材上的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因此,我上语文课非常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每篇文章学生至少读五遍以上,有时碰到课文中比较好的文段,即使课后没有要求,我也会让学生背下来。还有,我每接一个七年级新班,必然要学生备好一个“摘记本”,每星期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摘录,包括好词、好句、好段、好文章。抄得好的,要求学生展示。每天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展示自己摘录的优美篇章的时间。这样一学期算下来,每个学生可能摘抄20000字以上,欣赏好文、好段在100篇(段)以上。读得多了,抄得多了,这些语言就进入了学生的血液,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碰到合适的情形这些语句就会像水一样汩汩流于学生笔端。
  
  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由此可见,写作离不开生活,或者说写作也是一种生活。因此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写下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比起大作文,我更重视每周小练笔。我要求学生每周小练笔不少于600字。在初一时,我比较注重数量的到位。不管写得多好,如果写不够字数,也不打“优”。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如果实在没什么可写,记录下自己的一个梦境、一瞬间的幻想也可,或者像流水帐一样记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学习。因为没有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般的学生可以完成任务,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写出非常优秀的文章。到了初二可以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学校篇、家庭篇、社会篇、想像篇等。这种练笔一直坚持到初三。到了初三学生的水平提高了,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写,写所见所闻中有意义的事,写自己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触动,把每周的练笔当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写,争取在“我的世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想像生活”等方面各写出1~2篇精品美文。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是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三是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解决了“无米下炊”的难题;四是为即将到来的中考作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学生保持写作的激情,我十分重视对这种小练笔的批改和评奖。做到有写必批,有批必评。遇到好的片断或文章:一是在课堂上朗读,二是打印下来贴在教室的板报栏,或是发在我的博客上,还可以推荐发表。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长期写下来,有些同学觉得写小练笔已经不过瘾,甚至写起
  了长篇小说,等初三毕业后还把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加上封面和插图,颇有长篇小说的雏形。
  
  四、范文引导,逐步上路
  
  初学写作者见到作文题往往“咬笔头,摸额头”,憋得脸红脖子粗,但却无从下笔。这时老师不妨读点范文,再指点一二。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训练有两个题目,其中一个题目是写对新学校的感受。初一新生刚跨进校门,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但要学生写出来,他们似乎没有头绪、无从下笔。于是我给他们读了教参上的一篇范文,范文将进新学校的感受用了三个小标题来写:“课堂笑语”,写趣味无穷的课堂;“师生情浓”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节日欢歌”写联欢会给自己带来的欢乐。并且我顺势告诉学生写这类内容比较庞杂的文章,都可以模仿范文中分小标题的做法。这样,学生写作这篇文章就十分顺利,有一个同学也列了三个小标题:“美丽的校园”“负责的老师”“友好的同学”,不仅层次十分清晰,而且将来到新学校的感受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在整个初一的上学期,我一直是这样教学生写大作文的。在每次作文之前,我总是做足功课:查找相关资料,并思索怎样引导会更加有效。认真查找既便于学生模仿且高质量的范文,然后将范文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先让学生看范文,找出文章的亮点,然后老师再总结点评,分析特点,指导引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文有据可依、有样可仿,每次大作文训练,可以说都能达到训练的目标,取得较好的效果,使90%以上的同学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有的学生在读了别人的作文后往往产生新的想法,写出的作文甚至大大超过了范文的水平。
  
  五、巧妙指导,提高质量
  
  常见的技法指导,比如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结构、如何突出中心等我们老师都会做到,但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否则的话,学生见到一个题目后,思路阻塞,还是会无从下笔。作文时要能迅速地打开思路,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即:所有的文章都是关乎“人”的文章,是关乎人的言谈举止、价值、情感、思想的。在这个总体原则下,冲破习惯思维的“瓶颈”,我们就会文思泉涌。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请以‘善待自己’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比较宽泛,写作上难度较大,但是如果在写作时联想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或事件,如沿着“善待自己――为自己着想――保持一个好习惯――让自己受益终生”这样的思路就可以想起很多东西。有一位学生写到《善待自己――当我失败的时候》写自己在努力后仍然失败的心路历程,最后悟出:失败后不能一味苛责自己,而是寻找失败的原因,摆正心态、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走向成功。文章写得十分感人。可见,只要抓住思路的触发点,让思绪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就可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作文技法的指导还要和具体的文章结合在一起,只有结合具体的文章,技法指导才会起作用,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尤其是结合阅读教学,结合课文中的例子,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了巴金的《繁星》后,我要求学生也按照“时间、地点、环境、观星的感受”这种模式写一段自己观星的文字,很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眼中、心中的“星星”,很真切很生动;在学了朱自清的《春》后我鼓励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写活景物;还有一些经典文章的写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如《窗》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告诉学生这种结尾叫“欧・亨利式结尾”,然后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尝试运用。这种“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做法能给学生具体地指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有了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范文初步掌握了作文的基本范式,如果再加上一些写作技法的点拨,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对作文教学的见解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上方法只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绝非金科玉律。相信有了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有了学生的乐于实践,我们的作文一定可以“教”好,学生的作文也一定可以写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