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亮 侯庆煞
1996年,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们的任务,站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知识经济爆炸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正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想象不到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创新进取,就成为新时期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环节。所谓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创新能力即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综合能力。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应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遵循前人轨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开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创造性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研究新事物,从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等学府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精尖的设备、丰富的资源、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发明创新的有利条件。然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的时候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有10%,到了8岁以后却仅剩下2%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个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黑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提问,那代表什么?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圆圆的脸蛋……中学生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而大学生的表现却更是令人费解,个个面对黑板,眉头紧锁,毫无结论。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缺乏创新的兴趣及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毅力和勇气。
现今的大学生往往不满于现状,大叹“生不逢时”,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树立目标去改变环境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了目标,付诸行动的更是屈指可数。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
(三)高校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表现在:第一,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的核心标准。第二,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定位也不正确。当代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的理解、记忆,对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业已存在的真理、知识。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老师在学生培养中能否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也构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赋予了大学生根强的书本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环节,中国的大学生却明显处于弱势。有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前要有四年的适应时间,而国外的同龄人却只需要4个月。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唯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有实习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内的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更是成为了就业大潮中的幸运者。因此,从大学时代,就应该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当然,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设备,加强校园内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注重科研,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
(五)建立和完善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制度,并将其纳入综合能力测评中。
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准确衡量,现代社会赋予“人才”二字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标准。探索并建立全面的综合测评体系呼之欲出。其内容可以包括科研项目、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发明设计等。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二字还有它独特的含义。学生对自身的挑战和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我创新”的体现,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创新”的价值。因此,综合能力测评体系,还应该就此内涵设置专项规定,以激励学生自我突破,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