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现途经和方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对“灌输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构建“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提出构建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95―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下更加凸显其功能与价值。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良好发挥,为此,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首先,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条件下,来自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增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析、引导不力的矛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第一个现实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的急剧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如此众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尤其学生的认识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消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客观影响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从而使其形成了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思想行为偏差,以至于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实用导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市场经济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树立改革、创新、求实、竞争、自立、自强等思想观念,促进道德价值观的进步,但同时其自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又会导致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消极现象,带来道德衰退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问题,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信度、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说服力。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说:“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2.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取自然班合成的上大课形式,百人以上的班级屡见不鲜。这样不仅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多样性受到限制也使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互动,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第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没有改变那种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学生被动地听与记的僵死模式,教学因为缺乏艺术性而丧失应有的感染力。第三,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限于空洞的说教,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难以做到入情入理地解疑释惑,不但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第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基本上流于形式。据统计,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理论课都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时从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等,但实际上真正把这些学时有效利用落到实处的却少而又少。第五,考试形式也一般是期末统一以一张试卷、闭卷、笔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长期一贯的单一化的考试形式,不但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突击过关,不重视学习理解过程,把应付考试变成学习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1.“灌输式”教学模式分析
  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任何具体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努力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灌输给每一位社会成员。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即使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资产阶级在获得政权之后,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列宁则是“灌输论”的真正创立者,他认为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种灌输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可能自发地、盲目地产生,而只能通过教育、学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和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与信念的塑造,就必须不断强化理论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容易发生偏离,由于过度强化意识形态功能,甚至把它当成唯一功能,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泥潭。有的人甚至把“灌输”片面理解为简单的说教。这种教学的“主体缺失”特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系统,使学生往往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也造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普遍性排斥,教学效率低下。
  
  2.现行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并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经常存在以下的问题,如互动的深度、广度、频度不够,只停留在表层上;互动形式单一,缺乏规划与系统性;互动的面主要是以知识为纽带,理论与实际脱节;互动的切入点没有找准,达不到理想的

效果。并且很多的互动环节由于缺少预先的准备环节或者最后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参与,或者即使参与也很难深入,很难对一些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满意度不够高、收获不甚显著。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迫切探讨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探讨问题的意识,并将其掌握的思想道德理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将理论内化为行为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在整个探究式教学中,无论是探究种类的选择、探究条件的创造、还是探究过程的实施,都渗透着教师的主体意识、能力、才智、人格等,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之学生如果不感兴趣的话,也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情景设置和问题选择时要能充分接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必须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与课程最后的考核挂钩,这就需要能够大胆改革考试模式,否则的话,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求知,在感悟中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的具体要求,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即教学诸要素),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具体来说,“互动”是变单向度的知识注入为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交流情感、享受愉悦、合作提高,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并带领学生积极投人互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内在能动地学习;“探究”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取舍信息,在教师设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要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用敏感的心灵去细心感受。它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和学习活动中的咨询者与合作者。此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克服单纯讲究互动而忽视对问题的探究,也有利于克服因为仅仅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而缺少应有的互动,从而实现了互动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要求非常高,但就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来说,理应成为一种应然选择。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体验以及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和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等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丰富直观的生活实例,教师高高在上,只顾纸上谈兵式地讲些抽象空洞的理论,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逆反情绪,失去对理论课的兴趣。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性与探究性,搭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取问题式教学,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要根据不同科目的性质,依据教学章节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并在前一次课或整个课程开始的时候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查资料进行准备。对教师来说,对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必须能够把握各种观点,并能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评,引导其形成正确认识。
  其次,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主题演讲、课堂辩论、现场表演、游戏活动、实践体验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必须预先选定一定的问题及开展的方式,把握各种观点;学生提前准备,课堂上可以师生对话,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课后提交准备和最后讨论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采取一种教学方法来进行,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探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某些探究性问题采取独特的方式去解剖、去展现,力争产生最佳的表现方式。
  再次,为了能够实现互动与探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一般需要采取小班化教学,以40-60人为宜,这样便于实现师生的充分互动;还要采取问题小组的形式,将全班学生按4-6人分为一个小组,共同承担一个探究式课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最后成果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也便于形成学生的团队精神。
  
  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中的互动与探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选题要体现教育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选题,这些选题必须是那些紧扣课程,密切关注社会实际与大学生实际的课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并检验理论,又带着实践问题回到课堂,丰富理论并达到理论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是实践形式的互动性。除了有师生、生生之间外,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师师)就共同问题的互动探讨,教师、学生与社会的多方互动等。无论教师通过学生擅长和乐于接受的QQ、E-mail、网络课堂等方式,还是通过电话、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也无论是指导学生在原著阅读、讨论辩论、校园文化、网络课堂、社会调查、服务咨询等课外实践活动中,还是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课外讨论辩论,抑或是教师亲自带队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尤其是教师带领的暑期小分队的实践形

式,让学生带着实践选题,走出校门,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社会现实中去进行实地调研,就是多方互动的典型。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需要学生小分队互相协作进行选题、策划,实践方案的可行性需要经过老师的论证,深入社会之后,要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与当地村干部、农民相互交流,对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反差的问题,教师要从理论层面给予回答。学生小分队调查完毕回来后写出的调查报告,经过教师的指导与修改,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并以一定的形式反馈给当地。
  
  3.考核环节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检验教育教学质量,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素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环节还存在着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甚至忽视实践的行为,考核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的宗旨;重视卷面考分的评价功能,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实际行为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中的评价作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束时的即时性考核,轻视、甚至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历时性影响的预期。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为走出以上考核误区,必须引入“互动――探究”式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要采取综合考核来评定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简单做法,采取平时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试卷考核三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三种考核方式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目前比较通行的是1:2:7,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平时和实践的重要性,可适当加大比重,笔者认为以2:3:5为宜。这样既降低了以一次考试来确定成绩的风险性,也能够使同学更注重平时的表现,更能体现公平。
  其次,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的评定要体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平时成绩的组成可由考勤分、课堂表现分和学生互评分三种组成。其中课堂表现分主要是由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如课堂提问、课堂回答、课堂讨论、课堂演讲、课堂辩论等来评定;学生互评分主要是由班集体或寝室长对某一同学打分,班级其他同学对班干部和寝室长打分,最后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认定。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延长评价期限。如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可以延伸到毕业前,只要在这期间有一次不小的违纪违法行为,该门课就不及格。实践成绩主要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主要是在课余,学生根据老师选取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小组挑选进行探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某一特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成绩评定采取教师打分和学生小组互评分相结合,比例应以6:4为宜。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的社会调研进行评分。两项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实践成绩。
  再次,期末成绩主要通过开卷型的探究式考试来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都较强,着重考核理论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理论知识的考核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就会陷于对“理论教条”的考核。这样的考核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所得出的“分数”也起不到科学评价学生素质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应该淡化“书本主义”,正确使用开卷考试。在试题形式和考试内容上,应主要通过辨析、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题型,压缩死记硬背的试题比例,在学生面前放置事实材料,让其去分析,使考试“既在书本之内,又在书本之外”,以重点检测其分析问题的思维路径、理论知识运用的实际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赵甲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矛盾探析[J].当
  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132.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4]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65.
  [5]杨雪立.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
  (2):13.
  [6][7]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292.
  [8]王献敏,袁建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动模式的探讨与运
  用[J].党史文苑,2007(5):7l―73.
  [9]郝以宏.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
  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4):70―72.
  [10]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高
  教论坛.2005(5):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