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 辉
摘 要:“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关键词:主体参与 和谐课堂 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社会发展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法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就是在当前英语教学深刻变革背景下对改进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
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把课本上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大面积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突破点。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数仍采用“教师中心型”模式,教师用“填注式”的方法将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体现在教师从头至尾的讲授――先是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然后是语言点的解释、篇章结构的分析,接着做些句型操练或者课后练习,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用语言思考及用语言交流的机会。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新型的课堂教学,它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英语教学经验,谈谈“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体验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把自己看成是“主宰”,懂得对自己的学习成败承担责任,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比把自己看成是“奴仆”的学生好得多。创设一个良好的主体性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自始至终地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我乐学”,“我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创设一个“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课堂硬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形成显性的“场境”,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意味的,能使之自然而然参与活动的理想空间。如:室内开辟教师办公角,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墙面开设“表现角”,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展贴自己的作品等,让教学环境呈现出浓浓的“人情味”。
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对某一件事物、人的喜或恶,会影响取向的结果。学生的兴趣、选择会受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人态度、语气等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喜欢你讲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即软环境。如:教师可以进行换位思维,进行角色转换,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老师+家长+朋友+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的情绪得到优化,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新世纪。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手段先进,多元化。如家庭电脑普及、上网、发送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等。如果我们的方式方法还停滞不前,还是“一支粉笔加一张嘴”,教学必然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电脑、录像、投影等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视、听感受,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全员参与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依赖式教学。这种教学由教师明确规定教学应达到的统一结果,教师强调自我标准,以知识占有者、传授者的身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程序保持一致。学生如何参与学习也由教师指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明显带有教师的指令印记,是非人格的学习。因而这种教学使学生的潜能遭到压抑,个性被扼杀。
我们倡导“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强调学生个体学习,课堂教学改变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要让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而不是找几个、十几个人参与,其他人当听众和看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习成员,与学生频频交流接触,引导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从而形成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教学的生动局面。
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观也要参与;使得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动员起来参与学习实践,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堂课学生都有一定量的理性参与和创造性的参与活动,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重视多向、逆向思维,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学能动性、独立自主性、自学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课前准备、教法选择、课堂形式中,都要以这两者关系作为出发点,作充分考虑、选择。怎样恰当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要摸透学生情况,教师驾驭整个过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两者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所选择教法,归根到底是使学生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而从学生角度着想,怎样去学,去理解,去掌握,还需多加引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学法指导同样重要,要重视研究,有利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教一篇新课前尽量地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课文的深意,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轻松,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的活动就会更加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会提高。
其次,激励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的热情。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除了备教材、教具,还要备学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等;另一方面,考虑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时时处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组内合作、组际竞争,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社交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须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首先,按学生特点划分。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可采取同质划分(即将特质相同者划分为一组)或异质划分(即将特质差异者划为一组)。从合作学习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其次,根据任务难易度划分。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行组合。第三,按照学生的人际关系划分,根据学生间的关系,由学生自行组合。虽然这样分组无法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但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常常会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第四,随机抽签划分。对于学生之间学习程度无明显差异的班级,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采取随机抽签的分组方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
2.合理摆放座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性质和人数,分别采用“同桌合作式”(即同桌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pair work);“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group discussion);“多人合作式”(即按“异质”分为一组的5―6人围圈而坐,适合完成team work interview或 tasks);“合作竞赛式”(各组内成员并排、全班若干组围圈而坐,适合做class competition或 debate)。
3.组内角色的分配。组内角色分配是否恰当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及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学生角色分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是:小组成员不宜过多,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人该承担的任务。当每位组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其它组员的成绩,而其它组员的表现也会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时,会促使他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ephe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umion Press,1982.
[2]Long M and and Crookes G.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TESO, 1991.
[3]钱蜀云.试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交际原则.外语学刊,1986,2.
[4]胡文仲.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外国语,1984,1.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教育研究,2001,2.
[7]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高峡,康健,从立新,高洪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9]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