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主义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希
摘 要: 桑代克开创了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定律,逐步形成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其包括练习律、效果律等在内的一系列联结主义学习观已广泛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理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普遍语法可及说提供理论依据,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在不同领域与不同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联结主义 二语习得 母语
一、引言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亦称“联结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是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二、联结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于是假设其它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桑代克虽然也同样将行为看作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但其超越早期行为主义学家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笔者将阐述此联结主义学习观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桑代克的“学习主律”。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则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时强制给予活动则感到焦虑。桑代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展,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是指刺激与反应的重复会增强联结;如果不予练习,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相信,动物学习所展现的那种基本的机械现象,对人类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桑代克虽然始终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但他很喜欢用较简单的学习原则去理解较复杂的学习行为,将人类学习的较简单的形式与动物学习的形式等同起来。效果律(law of effect)是指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境发生联系,结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时,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桑代克对效果律的解释是:在对同一个情境作出的若干反应中,那些伴随着或紧接着有使动物满意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与这个情境更加牢固地联结起来……那些伴随有或紧接着有使动物不适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与这个情境的联结则削弱下去(Thorndike,1911)。
三、联结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应用
联结主义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在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三个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模型,指导了大量的语言习得研究,例如基于统计的婴儿学习、大规模基于语料库的知识提取以及计算机模拟语言习得研究等,试图对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进行模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1]笔者将通过联结主义理论对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和对普遍语法可及性的解释等两方面诠释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1.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目前,国外联结主义对语言学进行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解释母语习得(Gasser,1990)。“母语负面影响说”或“母语干扰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母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从表面上看,母语的确“影响”了外语表达,而从实质上,应该说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交际任务。根据联结主义的学习观,先前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输入产生影响,二语习得过程可以看成: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权重分布型式;母语使用的时间越久,其单元之间的联系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越高。当学习外语时,学习者总要把当前的二语信息与母语的学习经历进行类比,若它与母语相似,就会形成兴奋联结,激活输出单元。若二语信息与母语经历不同,语言输出时很可能得不到二语期望的输出。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加强此项输入次数,增大输入量,单元间新的联系因多次激活而加强,权重就会改变,最终形成稳定的权重分布型式,新的概念被建立并得到巩固,进而完成习得过程。[2]
联结主义所谓的学习就是联结权重的变化,使原来的联结消失而产生一种新的联结关系。或者说,联结主义所谓的学习就是对联结权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联结权重的改变以使输出符合期望(贾林祥,2002)。因此,联结主义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就是改变母语网络联系中的联结权重的过程,因为语言习得就意味着联结强度的变化。母语的影响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顽固存在的母语型式,导致迁移,若迁移的型式不同,会阻碍第二语言的正确使用,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习速度(L.White,1995)。学习者的母语可以被看作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输入,联结主义的理论认为使用母语是依靠以前的知识促进新的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联结主义使语言学界的研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联结主义对人类习得语言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为在语言习得范围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联结理论来看,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来说,不是负面影响,也不是干扰作用,而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不容忽视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也是可以开发利用而后更好的资源。
2.为普遍语法可及说提供理论依据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今天,Chomsky的普遍语法一直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重要的一支。普遍语法认为人脑是通过一个内存的规则系统形式语法来反映语言的。在过去几十年中,理论具有的开放性不断使他更新对形式语法系统的描述,从原有的“转换生成语法”到今天的“最简方案”,虽然其中有不少变化,但不离其对规则的基本诉求。[13]
大致上,关于二语学习是否受普遍语法的影响有三种假说―――不可及说、间接可及说和直接可及说。不可及说认为,普遍语法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起作用。其代表人物,托马斯(Thomas,1991)认为母语学习者遵从普遍语法,成人二语学习者则依靠信息处理原则和问题解决策略学得二语。盖斯(Gass,1995)认为学习者只能看到二语与母语的某些结构相同之处,对另一些结构则看不到。结构的表面相同之处使学习者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者无法利用深层抽象的东西。因此,学习者在参数设定过程中,即使激活同一参数的某一特征,也未必能激活其他特征,从而否定了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间接可及说(戴曼纯,1998)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中以其在母语中体现的形式出现,成人二语学习者只能利用母语中已具体化的普遍语法原则,只能体现母语设置的参数,其他潜在参数的设置无法通过普遍语法完成。直接可及说认为二语学习者直接、完整地利用普遍语法,按普遍语法允准的值重新设置参数,学习者的语言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12]
联结主义学习观认为,连接强度影响激活等级,具体来说,这一过程是指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连接的一组相互联结的神经元,构建一种具有三种单元类型(输入单元、中间单元和输出单元)的思维系统。在语言习得时,神经网络从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抽出概率型式,它们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强化,由此习得语言。笔者认为,效果律中的一连串“刺激―反应”机制可以说明某特征被激活时,与之相关的该参数的其他特征所在单元被触发。单元间的联系因被激活而加强,因不被激活而弱化。在这一模式里,同一表征既储存学习经历又加工新输入,影响对后来输入的反应(王初明,2001)。
联结主义学习观可以用于解释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借助表层结构建立语言之间的联系的现象。从长期来看,学习者学习表层结构时也在学习深层、潜在的抽象结构。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重设二语参数的其余特征也被触发。联结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直接可及说和间接可及说,即二语学习者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对于反复出现的现象抽出二语参数和概率型式,在母语和普遍语法的相互作用下(即普遍语法在设定母语中潜在参数时的影响;母语在重新设定二语参数和概率型式的影响)习得语言。联结主义无疑为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可及性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否定了不可及论,提出了介于直接可及说与间接可及说之间的解释,也同时肯定了习得中的负面数据的输入与正面数据的输入一样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在解释普遍语法对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四、结语
联结主义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些普遍问题和现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全面且动态的解释。尽管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有其独特之处,但到现在为止,其神经网络模型的建构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限制,其对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模拟也存在一些限制,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尽管与大脑神经网络表现上相似,但并不真正具有神经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具有少量单元的网络在处理小问题时能够工作良好,但遇到需要几百个单元去解决的大问题就会运行困难和错误,这是联结主义神经网络的根本性限制。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联结主义的网络模型对认知活动提供了更为详尽和确切的说明,将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的母语的正面影响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等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为研究二语习得拓展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66-73.
[2]张宁.从联结主义角度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59-62.
[3]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腾延江.连接主义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2006,(23):99-102.
[5]贾林祥.新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J].心理科学,2004,(27).
[6]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11-17.
[7]彭建武.国外认知连通主义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8]贾林祥.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概论:联结主义论学习和记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
[9]贾林祥.试论新联结主义的方法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10]王薇.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5).
[11]王薇.从联结主义看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6).
[12]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
[13]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
[14]戴曼纯.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35-41.
[15]戴曼纯.语言可学性与语言习得的计算模式[J].现代外语,2001,(2):206-215.
[16]戴曼纯.UG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22-25.
[17]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初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义重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59-65.
[19]王文斌.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原则、参数、实验与方法[J].外国语,2001,(3):23-30.
[20]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1]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22]Brown,G.,Malmkjoer,K.& Williams,J.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53.
[23]Edward Lee Thorndik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13.
[24]Edward Lee Thorndike.Animal Intelligence,Experimental Studies.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1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