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小英

  摘 要: 农村初中生存在厌学、自卑、任性、逆反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端正思想,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教育环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及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对策
  
  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日益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那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怎样进行呢?首先透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一些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接触了更多的外部世界,“走出家门,去经历更多的风雨”已成为许多人的行动,这种浪潮也吸引着众多的初中生,他们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从而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尤其有一些前几年考出去的中专生毕业回来后至今没有工作,使一部分正在读书的初中生觉得学习无用,“知识贬值”,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系统的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求“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苦干蛮干,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厌学。有关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我们已另有撰文。
  (二)自卑。自卑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农村初中生尤其如此。有的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受到挫折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越想越难,越想越急,从而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产生了自卑心理。
  (三)任性。随着农村初中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老师们发现对他们的教育越来越难,觉得他们越来越难以“管教”。农村初中生中任性者比例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长辈的溺爱,使得一些初中学生为所欲为,骄横无礼。这类学生往往过于关心自己,很少替别人考虑,在行为上的自制力较差。
  (四)逆反心理。在农村,家长素质普遍不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子女就会形成逆反心理;家庭矛盾、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的失落感,子女往往会对父母不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由于对升学率和合格率的追求,老师对有些基础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施压,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尤其一些看问题偏激的同学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把教师的劝说看成是“管、卡、压”,产生逆反心理。
  (五)攻击性。农村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年少之时,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未形成,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闭塞,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简单,容易走极端,加之家长和教师教育方法粗暴、简单,校园里的暴力现象不断增多。
  (六)难自制和懒散。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好转,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有许多家长注重物质上的给予,而放松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引导,使得许多初中生只追求物质享受,学习上不用功,没有上进心,上课不注意听讲,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妨碍其他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一拖再拖。
  农村初中生还存在着其他心理问题,如孤独和孤僻、自私、嫉妒、粗野等。有心理问题的不仅仅是“差生”,一些优生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我们着重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端正思想,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并未消失,初中往往重视中考的各科成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教育的辅助内容,往往认为可有可无,从而在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可有可无。可见教育思想不端正,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因此,农村初中的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行动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培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在农村初中,这一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毋庸讳言,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现代教育意识,认真学习教育、心理科学理论,切实提高教育素养。
  (三)优化心理教育环境。整洁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和谐的同学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初中要充分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重视美化校园、绿化校园、净化校园,不断改善育人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奋发向上的校风、团结友爱的班风,促使学生心理向着健康优化的方向转化。
  (四)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爱好、隐私等,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通过相互尊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长的殷切期望,会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共振,产生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上有差异,在心理表现上也有差异,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等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做到对症下药。
  (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到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通过各育、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其心理发展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各育、各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心理学原理,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七)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社会中。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家长的配合,要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辅导,或通过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也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善于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力量,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如邀请派出所、法律事务所、医生、关工委的有关同志到学校来作报告、开讲座、办展览、举行座谈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新时期的发展更是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更好的人才,更多的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教育界的共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2]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微型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适应基础”[3]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第6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