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莉
摘 要: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已经成为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提高能力,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针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面我针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情绪影响较大。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伴随学习兴趣形成,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一学生刚入学,对所学学科都很好奇,此时,教师如果引导得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巧设悬念、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轻松又愉快,从而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我在“有理数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尝试了由个别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评论的方法,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指导参与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还使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习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学生在上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讲评,这节课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图片引入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他们息息相关,数学是有用的,要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学习的内容增多了,难度也逐渐加大,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因此会产生不适应初中学习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主要从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加以指导。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在听课时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还要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更要学会记笔记,记下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和自己听课中想到的问题;在作业中学生应努力做到正确、快速,养成及时订正错误的良好习惯;在复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数学书不好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看书时做到清概念、熟公式,在解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载体。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必须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让学生从“读会”向“会读”发展。刚开始学生往往会很不习惯阅读课本,不会读,读不进去,更谈不上找出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上课的目的性,而且能够全面把握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
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因此学习效果不明显,我们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做到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强调本章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记忆和简单理解,课后就很容易忘记,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第三,应认真听、仔细听,多提问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听懂。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多想多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已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例题学生讲解
自古以来,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静听。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讨论、理解、领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让“教”于学生,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向同学讲解自己例题的理解及思维过程,让学生互说思路,分组解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个性不断增强,此环节可用于几何中的证明题和代数中的求解题方法的动脑筋题,它能使教师正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解题方法,弥补教师思考的不足,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4.学生完成操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几何教学时,一些实际的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应用拼接的方法得出三个内角和为一个平角,那么学生一定能牢牢地掌握这一内容。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只要自主参与操作过程,就会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创造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学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轻松一些。
5.练习让学生分层
学困生一般是因为某一部分的基础知识没能掌握得扎实或者是一部分拓展性练习没能理解而逐步落后的,但对于实际上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他们还是能够理解的。只因他们的起点较低,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在反馈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多层次的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尽力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自己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创新,实行分层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欲望。练习主要有基础型、开放型、操作型等几种不同类型。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做到“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受得了”。
6.学生归纳结论
结论、定理、公式、法则都是课程知识的精华,也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经常训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进行结论的概括,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利于学生在今后难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归纳同类问题的解法。这一点也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挖空心思想向学生传授的东西――学习方法。
总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放弃或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更研究学生。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