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宏奎

  摘 要: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化,数学课堂更是一种文化,其目标不仅要学生具备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以及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数学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内涵;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90-01
  
  一、情理交融、和谐开放,科学人文并重
  以教学圆的周长为例。在学生探究圆周率之前,了解古人“圆出于方”这一朴素的探索,“祖冲之”祖冲之对“圆周率”执着探索,在南北朝时期那样的条件下能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进行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有责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知道一些数学史实,感受圆的美,感受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家为探索真理而不畏困难甚至不惜付出毕生精力的精神,在情感上使学生有所触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把平等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实践人文性教学的先决条件。这一课的开始,我用“请你谈谈对圆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圆美吗?为什么?”这样轻松的话题进入课题,以美的追求为起点,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索阶段,以求真求善为目标,我精心组织,既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宁静,又有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交流与讨论,知识在此间得以建构,方法在此间得以不断修正与完善,情感在此间得以愉悦与共鸣;应用阶段,“学了圆的周长计算后,你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终结;课之结束,以美的召唤为生命的延续,让学生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现在你们觉得圆美吗?”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提升思想。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下,心情舒畅,机能协调,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借助“事理”说明“数理”,小学生容易理解
  方法好教,道理难讲,这似乎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共同感受。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今天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教研课,从中又发现了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如:教学“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计算、观察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并能用语言描述出这一规律。但到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不是忘了加括就是忘了改变运算符号。针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当时结合一道具体的题目,打了一个比方:现在要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好比老师现在要将脚上的两只鞋扔到教室外面,我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一只一只地扔,第二种是先将两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下子扔,结果相同,都将两只鞋扔到了外面。没想到通过这一比方,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做的道理,不仅在改变运算顺序时,运算符号和括号的使用错误很少。
  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三、教给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想
  在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练习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给你3颗算珠,你能拨出哪些四位数?”
  在指导学生完整写出所有数后,我又让他们再试着利用4颗算珠尝试写出所有四位数,发现几乎没有人再一个一个实际拨珠或者是画图来写了,绝大部分同学都采用转化的思想,快速而完整写出所有的数。还有部分同学饶有兴致的用5颗甚至6颗算珠去写更多的四位数……
  透过这一道小小的练习,一个个小小的算珠,竟能迸射出孩子们如此耀眼的智慧火花,可见数学的学习真的是孩子智慧生长的一个理想之“炉”。我们知道数学教育属于智育范畴,理应将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它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数学知识的精髓和灵魂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方法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一个充满教督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懂得启迪和发掘他们的智慧,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再通俗一点就是一种由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转化”过程。
  在这个实例中,要求用3颗算珠拨四位数,学生提出“拨、画、想”等方法,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实际拨珠”这个表面现象上,或者说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还是孤立的、静止的,教学时如果只限于讲知识和问题而不去揭示问题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那孩子学会的永远只是就题解题,就事论事,这样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学生思考时灵活地将题目中的“3颗算珠”转化为“数字和为3”,就是一种“形一数”思维的升华。所以教学中我及时点出学生解法中所蕴含的“转化”思想,使学生对这种思想有了初步理解,通过内化用以指导自己去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运用转化思想解题过程中,也有意识渗透有序写数的思维,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深刻体会到数学思想的威力并强化在后续学习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
  所以,智慧的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向思想方法转化的意识,这应算是学生智慧的生长之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