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教育的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东锋

  摘 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二要加强语文的实践性,三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20-01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心育点,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有一位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读得很有感情,用语言再现了课文的情境。然后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等问题让学生自由议论。学生先是静悄悄地回味和思考,教师没有去打破这种沉寂。过不久,许多学生举起了手,第一个学生说:“在太空中,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兰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兰色纱衣,她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我们的地球真是太可爱了!”这个学生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描绘地球的。第二个学生发言时则把地球比喻成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极富理智地评说地球遭人类破坏的现状。第三个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见闻,极为气愤地向大家讲述了一些人浪费水电、乱丢垃圾的事例,从遵守社会公德的角度遗责了破坏环境、伤害地球的行为。这样,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审美的、理智的、道德的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儿童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我们都知道,儿童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前,就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人交流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所具有的语文能力(主要是口头语言水平),并不是经过老师专门训练的,主要是通过生活中不断地听、不断地说的语文实践。应该说,学龄前儿童之间语文能力的差异表现是不明显的,可儿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与学生之间语文能力的差异逐渐拉大。从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看,学生之间并无多大差别,但如果做一些细致了解,就会发现语文能力强的学生,爱读书、爱观察,有比较多的自主语文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语文的实践性,首先是课内语文教学。不管怎么说,课堂毕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而要给学生以大量的言语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结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主体实践―对话、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提高的。课内的言语实践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中下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有意识地控制个别活动(如指名答问、指名读说等)的机会和次数。其次是课外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应该说它也是很“实”的语文,课外语文活动大致有三种类型:(l)课文延伸。针对课文的特点,在课前或者课后开展相关性的阅读(包括搜集相关资料),或了解背景,或理解主旨,或储存相关信息,或习得精彩语言。(2)课外读写。这实际上是扩大读写训练量,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读写训练只有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只有扩大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练笔,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但大量的读写训练,必须建立在“有序”的原则上,否则也会收效不大。(3)趣味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故事会、语文沙龙、语文艺术节等。开展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是环境语文熏陶。相对于课内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来说,环境语文熏陶是一种陶性的语文实践,但它的功效却不容低估。环境语文的构建,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人手:(l)语文场所的开辟,如:板报墙报的设置、图书角的建立等。(2)语文氛围的创设。如校园语言的使用、校园环境的布置(包括教室、走廊、橱窗等)。环境语文的建构,就学校来说,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让校园散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使学生一旦置身其中,就能得到良好的语文情感的熏陶。
  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各自的特点,汉语言文字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差异很大。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它特有的造字规律。其次,汉语言对性、数、格、时态、语态的处理极为简单,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组织句子。因此,它是具象的、灵动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非常大,特别具有灵动性。它的词汇系统中特有的词组,如四字成语,寄意深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性极强。第三,汉语的音乐美是其他语言不能比拟的,它是一种声词语言,它的声韵、平仄、音顿构成了汉语言语音链,抑扬顿挫,特别有韵味。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前面提到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这主要是源自于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模式。在古代,研究汉语语法的书几乎没有。古代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现代汉语虽然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理解起来,靠语感的成分渐减,靠分析的成分渐增。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强调整体把握,不是说所有的课文都要使用整体把握的方法,也不是说完全否定分析的方法,具体的作品要作具体的分析,如写景抒情的散文及古代的韵文,大致适用于“整体把握”;而现代的科技说明文,议论文则适宜于用理性分析的方式解读。
  
  参考文献
  [1]吕淑湘一吕淑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