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田福

  摘要:传统教学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上好课,很少有人想到学生怎样学地积极,学地主动、学地有滋有味。从传统教学的这一问题出发,本文结合一堂区内公开课《戊戌政变》的教学,实践了新课改的主要理念,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传统教学;学生观;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52-01
  
  本人将最近在区内的一堂公开课《戊戌政变》的教学案例做一总结与大家交流,望同行们不啬指教。
  一、节省学生的时间
  导入新课后(用时不到2分钟),我首先给学生明确了本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的重点(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用时不到四分钟,从而为学生后面的探究学习节省的时间。
  二、让学生设计问题
  平时大多数课堂上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本堂课我尝试让学生问,学生答!由于课前学生已经预习过了,所以这个环节进行的也比较顺利。学生设计的问题中,有一条是:戊戌政变发生时,谭嗣同完全可以逃走,但他却没有,而且留下了这样的话:“各国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的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来改变这种情况吧!”对此,你有何看法?
  然后由其他学生主动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对谭嗣同的评价几乎所有的学生有话要说,我没有忍住也说了几句:“如果我是谭嗣同,我会选择走……”,立刻就有学生向我“发难” ,“如果老师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很有可能会成为汉奸……,话音未落,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的历史科代表是一个很有见解,考虑问题较全面的学生,他做了这样的“总结”发言:“我觉得谭嗣同当时选择不走,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为了民族、国家的命运,牺牲个人的生命,这种品质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谭嗣同当时选择了走,也许在将来的革命斗争中和孙中山并肩战斗,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更何况走并不是投降和背叛自己的信仰!”话音未落,热烈的掌声响起……我抓住了这一精彩的瞬间,做了及时的点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三、把历史教学向现实社会延伸
  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的现象联系起来,死的知识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活”起来。例如在讲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时,给学生介绍了维新派“围园杀后”的新史学观点,即康有为、梁启超密谋让袁世凯围住颐和园,然后派梁启超的老乡毕永年带一百多个打手,抓住慈禧太后,然后杀掉。后来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立即下令抓捕维新派,从而有了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事件”。这件事最早袁世凯曾说过,但袁世凯在广大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坏人”,说了也没有人信。一直到最近几年,梁启超的朋友毕永年当年的日记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里发现并在国内公布,现在99%的史学家基本上认定了该事件。虽然是新史学观点,但更像是故事吸引这每一个学生穿过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一个世纪前……
  另外,当学生提到光绪帝在瀛台被囚禁10年,戊戌变法失败事件时,我通过多媒体投影补充了来自:大洋网-信息时报的一条关于光绪帝死因的最新发现:急性砒霜中毒而死!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谁最有可能敢向光绪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下此毒手?学生七嘴八舌,疑问中夹杂着质问。45分钟的历史课堂不再显得那么漫长、枯燥、凝重。
  四、反思延伸
  反思一:通过本堂课教学及过去的实践,我觉得要让课堂“活”起来,应从两方面努力: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一)把教材用活,我觉的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把教材教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有趣的,历史是有用的。因为有趣的、有用的事物才能吸引人。现在的新教材和过去的旧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图片丰富了,尤其是每一课都有与之相关【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这两项内容,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选修Ⅰ137页【学思之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要把教材用活,一定要把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延伸,让教材生活化,让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课改的一个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树敌太多,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我提供搜狐网 2008年11月03日《光绪皇帝死因近日查明:确诊为急性砒霜中毒》的新闻,更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由此我想,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够走出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凝重”的代名词。
  (二)把学生教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还给给学生;2.把设问、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3.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4.给学生设计有趣的、有时代性的问题
  反思二: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的另一个收获与启发是:课堂活了、学生就动了,学生动了就会有老师预设之外的新东西或新因素生成。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例如在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课本上的原因之外,还提出我“意料”之外的原因: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不科学,所以实践活动必然失败。这一“意外”对于教师算不了什么,但学生能讲出来我认为是及其可贵的!还有对谭嗣同的评价,学生的回答几乎都超出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
  反思三:通过本课及前面的教学尝试,我觉得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课堂动态生成,必须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保证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二是给学生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观。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一切都是空话。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使得学生怕问怕答,其原因主要是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有好多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紧紧张张,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所以,我认为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很放松的学习、思考,敢问敢讲、要问要讲十分必要。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次尝试及其感想,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时间仓促,所以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望广大同仁能为给我指点迷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