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考生怎样对试卷进行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永红
考生进入考场,面对试卷,首先要进行观察。因为试题向考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因此,考生对试卷和试题认真而仔细地进行观察是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考试中考生应该怎样对试卷和试题进行观察呢?
一、迅速把握试卷全貌
试卷分发下来以后,一些考生迫不及待地动手去做。一题接一题,只是在遇到障碍时才停下思考对策或者绕过去解答后面的试题。这种做法是导致漏题和答题时间不足的真正根源。
正确的做法是,考生在拿到试卷以后,不是立即去做,而是有一个浏览试卷、统观全局的过程,即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把整个试卷浏览一遍。通过迅速浏览,把握试卷的整体信息。
1.排列答题顺序,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说来,试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开头较易,后来逐渐加大难度。考生在不断地激励和心理适应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试卷毕竟是由考生来完成的,由于主试和被试的心理差异,对易难的理解是不同的。主试认为较容易,被试或许感到很难;反之,主试认为较难者,说不定却恰巧在被试者的猜测范围,或许感到非常容易。在高考中一些考生往往做不完基本题,却做出了附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试题做出先后次序的排列是必要的。
2.统筹兼顾各题,恰当分配答题时间。在试题和试题编制中,主试根据试题的数量和难度,对考试时间是经周密计划、精确计算的,因此考生必须对各题所需时间进行统筹考虑,如果在某一试题上耗时过多,就可能贻误了宝贵的答题时间。许多考生由于时间不足而难以做完全部试题,就是对试卷各题所需时间缺乏统筹考虑造成的。
3.站在全局角度,确定正确的答题方案。在考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考生,他们在某一道试题上精雕细刻,总是写不完道不尽的“浮想联翩”,最后发现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便粗枝大叶地去做其他试题,结果造成考试的失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考生不善于从全局角度确定大体方案。其实,如何答题,不但与各题的分数有关――给分高而又感到容易者当然力求圆满,而且与试题的数量有关――数量较少、时间又较为充分者,可以精雕细刻,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数量较多、时间有限者,万万不可被一两道难题缠住手脚,只要达到条理清楚,论证充分即可,甚至可以使用一些“条条”。这是因为,每道试题都有标准得分,考生对某一题就是答得锦上添花,也不可能代替全卷,因此,被某一题缠住手脚而不能自拔是不明智的。
二、不可忽视细微末节
所谓不可忽视细微末节,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对试题中出现的每一个符号、数据、图形、图表等都应细致深入地观察,甚至对试题的表述方法、词句含义都要认真推敲。总之,要准确掌握试题所提供的全部信息。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未能准确理解试题全部含义和要求就贸然动笔,只能产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后果。同时,解题是需要条件的。试题编制者考虑到考生的知识水平,总是在提出一些问题的同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条件,缺乏这些条件,解题就会出现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有不少考生却不善于发现这些条件,有的甚至是“已知”中已有,却还是冥思苦想;试题中有图形,却还要去画,不但白白浪费了时间,而且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可以说,试题和卷中所呈现的一切,不管是大是小,是显著还是隐蔽,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把它们一个不漏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造成解题困难。
三、突破空间条件的限制
发现隐蔽条件的困难性,在于我们的观察常常受到试卷和试题的外在特征等空间条件的限制。不突破这种限制,就难以在更广泛的背景中考虑问题。不但获得的信息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表面的感性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缺乏突破性意义。
四、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一些无关刺激常常会以其直观性强的特点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而使我们的观察活动受到干扰。
排除无关刺激的重要因素是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求准的武器。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观察对象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的差异,从而把它们分别从整个试题中分离出来。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的共同点,从而在思想上把它们综合起来。同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把对象的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从而舍去非本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把本质的东西联合起来,最终筛选出对于解答问题最有价值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真正弄清楚试题提出的要求是什么,通过哪些条件可以解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