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容

  新课改的今天,教材已并非只指教科书,一切可用来进行使用的画片、声音、事物以及其他客观素材都可以称作教材。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是语文教师教授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审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工具。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把教材当例子,人为地局限教学范围,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传统的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把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拓宽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创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拓展式教学理念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回应。
  所谓拓展式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突出“四个延伸”,即: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延伸;从书本知识向社会延伸;从学校向社会延伸;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延伸。该怎样理解拓展式阅读教学呢?
  一、确定目标,明确重点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前提
  在语文拓展教学活动中,目标及其重点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起到先决性、指导性的作用。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然而拓展什么,怎么拓展,需要深入的研究。拓展的关键是找准“拓展点”,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于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语文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语文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认真处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划分教学内容,选定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对目标进行有目的性的取舍,将拓展式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行导向锁定,突出某一侧重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思索与共鸣,最大限度地拓展对原作的理解。
  二、注重衔接,层层深入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关键
  由于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引申和展开,因此,在拓展教学活动中必然以原文为载体来进行。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入手,并以此为有效的载体,在拓展活动中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重点突出。在问题的设置上突出导向性、梯度性,在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理解情节,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内容。教师对拓展重点的具体解读和拓展内容的衔接是检验教学功效落实与否的关键所在。
  三、掌握特点,举一反三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内核
  拓展就其本意来说,是一种学习迁移,它需要学习者对原知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并在相似的学习情景中进一步展开。就某一篇文章来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是拓展活动的最终教学宗旨。由于学生对一些新知识从未接触,必然会产生茫然懵懂的感觉,在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相关特点,尤其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掌握规律。如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写景状物、伏笔照应、推敲文字等等,在形成一定的认识后,再结合课文认真分析、细心领会,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一般特点。要真正体现“拓展”的教育意义,就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式学习,学生在与老师一起分析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经验加以运用或对照,使学生的认识从知识性的理解上升到实践性的感悟,尽可能地实现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标志
  如果说课内的情景式训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课外的任务式作业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因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问题情景之中,并很好地解决问题,才能算是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拓展教学落到实处的一个标志。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式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拓展式教学模式的要素,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因为拓展教学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拓展不光是内容、时空上的延伸,更是学习方法、教学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的更新和转变。在拓展式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教师是这种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师生关系也必将由传统的“师教生学观”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共生互学观”。如果真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那么,拓展式教学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所起的作用必然是十分深远而颇具前瞻性的,它必将对整个语文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
  四川省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