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碧云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创造。“为创造而
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
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
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
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
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
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
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
取。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培养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
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
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
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
生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学习
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
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
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
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
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
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
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
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
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
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
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
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
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
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为了
使他们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努
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
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
创造性构思。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
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语
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
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文字
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
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
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
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
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
话桑麻”时的情境。他们除了“话桑麻”,还
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
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
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
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
“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
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起饮过菊花
酒”等。这样,学生通过充分地发挥想象,既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又更
好地理解了诗文。
三、多方引导,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
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
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
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
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
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
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
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教学活动
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
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现在这些教学中的重
点和难点借助电教手段全都直观化、具体
化、简单化了。“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
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例如在学习《鸬鹚》一课时,学生对鸬
鹚捕鱼而自己不吃感到奇怪。有的学生说
它是先吃饱了再为渔人捕鱼的;有的说不
可能,它先吃饱了就不愿意为渔人捕鱼了
等。那么,时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通
过看录像,师生明白了:原来鸬鹚的喉嚷下
方被渔人用绳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
去,腹中是饥饿的,这从录像中最后一段渔
人给它们解开脖子上的绳子喂它们吃鱼可
以看出来。
四、增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造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
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
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
造力的提高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
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
限制,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
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
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各种写
作、朗读比赛。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竞争能力的难得时机,我都尽力寻找
机会积极组织,认真辅导,鼓励学生参加,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而言之,课外活动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
维,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会创造和实现创造
的过程,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体验到成功,那么创造之美也就得以实现
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儿童的
审美情感,培养了儿童的创新意识。这些将
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人
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身受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