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益亮

  摘要:新世纪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探究学习。这不仅反映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上,而且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深层面上发生质性变革,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反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新世纪物理课堂教学需要进行质性变革,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从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模式。
  在物理课堂上,首先是提出探究问题,从学生亲临的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他们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根据新课程理念,探究的问题应着眼于课堂、实验室、多用教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培养学生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明确探究的问题,运用科学的语言对现象、问题进行表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现象、问题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例1,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找来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力求自然,最好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主动感受到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2,在“物体的摆动”的案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并且为每个学生分配一项任务。组内的一位学生即材料管理员到材料台取来一段绳子、一把剪子、一卷胶带和几个半径重量各不相同的摆球。每组学生要利用这些材料完成下述工作:
  ①建造一个单摆;
  ②把铅笔用胶带固定在桌面上,把单摆挂在铅笔上使其能自由摆动;
  ③测量单摆在30s内的摆动次数。每组的记录员把测定结果记在课堂数据表上。
  教师请学生们检查一下全班各组的数据。由于每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不一样。所以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物理教学实施中,作为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根据已制订好的探究计划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获取信息、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获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结果,并进行解释。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同一个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案例我们可设计种方案,第一方案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一猜想或假设一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一交流;第二方案是将“猜想与假设”要素与“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要素相融合,即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实验一分析与论证;第三种方案则是简化的现场操作过程,即提出问题一猜想―辩论。具体采用哪种方案就视教学实际而定。
  例3,如在“放射性的发现”案例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①贝克勒尔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②他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依据是什么?
  ③他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实验中为何要在黑纸包和铀盐之间夹一块玻璃?
  ④是什么原因使他否定了原来的假设?
  ⑤整个过程中他一共犯了几个错误?
  ⑥有人认为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是因为运气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⑦在上述探索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⑧通过这段历史的了解,你对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因此,虽然这是以阅读、分析和讨论文章等间接学习知识的形式为主,但它符合科学探究的本质,同样也是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一种途径。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尾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尾模式。在物理课堂上,当学生做完物理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及时分析探究结果,评价探究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加工,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我们的教学经验表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分析了探究结果并非完成了探究过程,关键是要思考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有哪些启示?整个过程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等等。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这些分析、评价和反思都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中,始终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探究问题的提出与探究假设的形成,到探究计划的制订与探究实验的进行,再到探究结果的分析与探究结论的评价。
  从科学探究的知识来说,探究可以是物理学科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应该体现学科知识之间渗透与融合;从科学探究的时间来说,探究可以选取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也可以选取某一段时问;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探究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从科学探究中师生的关系来说,探究过程应该充满了师生间的互动,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