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艳丽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问: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当学生知道这是歌颂母亲的歌曲后,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音乐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质疑课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角色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问题的设计开放性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颗颗灵动的心。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一)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鸟语》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选择小作者和一种鸟对话的内容进行学习。2.通过具体的语言体会小作者对这种鸟的喜爱。3.说说从这种鸟的语言中小作者悟到了什么?对你有哪些的启发?4.练读本小组选学的段落,读出感情。各组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阅读中就会自觉地给小组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了。
  
  (二)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采用演还采用辩论。作为教师就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正确对待学生生成的偏颇
  王宁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挖空心患、绞尽脑汁生成的资源,却被教师晴天霹雳地定为偏颇,或是果断判错;或是不理不睬;或是搪塞过去;或是避而不答;或是强加给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囫囵吞枣般地接受。这样一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是会几种具体的解题技巧。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不能草率处理,置之不理,应该以学生的偏颇为契机,立足学生学习实际,因势利导把他们的偏颇引入到正道上来,主动内化知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意见。
  
  一、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应营造师生民主、平等、零距离、和谐的氛围。学生出现新颖而独特的想法,教师应多倾听,保护学生思维过程中合理的创新因素。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要慎重看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偏颇,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处理问题的多样化,特别尊重学生偏颇的想法。善待偏颇,微笑地融洽学生的心灵,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并鼓励他们提出生成资源,让其绽放生命活力。
  
  二、有效地引导和点化学生的偏颇,保护学生难得的创新火花
  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偏颇和缺陷,暴露了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应以此为契机,教师不妨退让一步静静倾听,保障学生探索的空间、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理解、掌握,找到错误的根源。这样永远胜过教师一下把偏颇判“死刑”、立马纠正、压迫走正道更有利于知识的形成的内化。
  
  三、尊重和捍卫偏颇的过程与方法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过于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是很片面的。教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思意识。变学习偏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让精彩源于偏颇!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教师面对偏颇,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评价、善待、深化。让它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偏颇不再羞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