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四大“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及对一些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调查发现有部分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此谈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 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教学形式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信息传输渠道与载体的大容量和高效等特点,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但在现阶段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有部分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信息技术并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有的老师试图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必言多媒体,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我认为,撇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艺术及课堂效果,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这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能置课堂教学效果于不顾,而应客观地考虑传统方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等。也只有如此,才能指导信息技术走上正确的道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 信息技术必须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是运用信息技术的精华所在,我们应用多媒体的目的就是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信息技术课件的设计决不能只停留于追求表现形式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误导学生。例如我曾见过一个课件,它就处理得比较好,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了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现象,将“分子运动理论”这一抽象而枯燥的理论,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达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可见,在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理解程度,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3 要正确灵活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化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学、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则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材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景。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识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依据上述理论,信息技术既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来简单地代替教师授课。笔者也曾见过老师把多媒体课件或光碟之类生吞活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或大屏幕投影,或大屏幕电视,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静悄悄地看,表面上声光流动,似乎趣味横生,但与教学目标结合颇为勉强,华而不实,实不可取。
4 信息技术课件的开发必须具有科学性与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了,但在制作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防止课件“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杂乱化”及课件的不可操作性。笔者曾见一位老师在“并联电路的连接”课件中演示当开关将电路接通后,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的情形。设计者将电流的流动设计成像河水一样从电路的一端缓慢流向另一端。事实上,当开关闭合上,电场传播电流的流动,不是缓慢地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从这个反面实例,我们可以领悟到: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必须要透彻地研究教材,绝不能允许在课件中出现科学性错误,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我认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化”作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就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