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 明确角色 活用教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 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等同于简单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②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④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丌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例如,我省使用的四年级《信息技术》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短文,就取自所学课木的课文。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入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2.1 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2 导学者:①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晟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③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⑤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2.3 合作者:师生问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4 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予”的可喜局面。
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能让大部分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如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次教学、辅助教学(网络辅助、多媒体辅助等)、探究学习、讲练结合等。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3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
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4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5 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