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点是直观形象,有强大信息承载功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现学科整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巧借多媒体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同时笔者还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求时髦,只求实用,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 有效 多媒体 运用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也正以多媒体为载体,将分割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灵活化、多样化、生活化,因此先进、新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教育实验的必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多媒体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笔者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介绍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运用的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在数学课程中运用的优点
1.直观形象,培养数学思维
如在“截一个长方体”的制作中,笔者利用动画展示了切割之后的图形,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很难得到的五边形截面,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也因此在河南省举行的数学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二等奖。
2.强大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不仅有各种各样真实的图形、图像,以满足视觉,还有逼真声音刺激听觉,更为可贵的是还可通过动手操作满足心理的欲望,如笔者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展示了“日出东海”这一自然景观,并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就不难理解并记住相离、相切和相交3种位置关系。其次多媒体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3.激发探究欲望,实现学科整合
在教学《轴对称》时,笔者先展示了李硕的《古从军行》,学生完全沉浸在古诗词的韵律中时,趁机抛出这里边隐藏着一个“将军饮马”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寻找是哪句诗,猜测是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如何走距离最短。学生为解决将军问题,纷纷动手动脑开始交流,笔者借机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中的反射,使学生在数学课堂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也使他们了解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间融合。
4.利用网络优势,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网络搭建了活灵活现的学习平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了自己,还能通过操作锻炼自己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如在《统计》中,笔者为学生提供网页平台,由学生投票、唱票,学生计数、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有效地促进他们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造。
二、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整合的几点尝试
1.巧借信息技术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点名(或自愿)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学生3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中考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
2.巧借多媒体技术外部刺激多样性,促进数学知识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又能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和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一是化无形为有形。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二是化抽象为直观。初三数学“二次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增减关系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三是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3.巧借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初二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播放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1~2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
三、对多媒体在数学课程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多媒体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教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的需要,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动态和大容量等特点,能充分展示数学课堂的魅力,更使学生愉快、振奋、动情,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2002,1:41~43
[2]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