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材料哪里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春燕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探究材料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体验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
   随着课改的全面铺开及逐步深入,探究材料关乎课堂成效。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应当把取材当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刚开设科学课程的农村小学,配套的实验仪器少。那么,探究材料哪里来呢?
   一、让实验仪器室的现有器材成为科学探究的坚强后盾
   1.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器材
   从《自然》到《科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理念是变了,但是那一盏盏酒精灯、一个个放大镜、玻棒、天文模拟图形……在科学老师的眼里,都应该是宝啊!当你为苏教版《探索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的实验器材而发愁时,你会发现,自然课的小灯泡、小灯座、导线、电池盒都还有用,只要配齐电池及相应数量器材就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可能。
   2.要用好现有配备的科学实验仪器
   对于农村学校的科学课程,目前尚没有规范的科学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因此,用好现有配备的科学实验仪器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二、让大自然成为科学探究的最大资源库
   1.利用农村孩子对大自然更加亲近的特点
   新课程观把科学课视为体验课程,针对这一点,科学教材(苏教版)的内容更青睐于农村的孩子,尽管针对某些主题的探究存在概念缺失的现象,但农村的孩子更易于亲近大自然。
   2.前概念的体验和材料的储备
   大自然气象万千,四季变化轮回,一天的气温,一只蚂蚁,一片树叶,都对小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天然、动态、立体、丰富的探究材料。
   三、让生活成为科学探究的大学堂
   1.亲历的体验,利于探究
   科学知识的构建于学生的亲历体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以蜗牛为研究对象,对于校园里有哪些小动物?答案最多的是蜗牛和蚂蚁。对于蜗牛的印象:(1)蜗牛有壳在背上;(2)蜗牛爬行时有口水;(3)蜗牛喜欢吃菜叶子;(4)蜗牛背上的螺纹朝向……
   关于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基于已有的经验。
   2.智慧拾取让材料利于探究
   在听《溶解》一课后,我想: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种实验的材料随手可得。食盐可以说是最易取的实验材料,可当下的盐中有多种添加剂,加钙,加碘,一不留神,补钙的食盐会成为实验的绊脚石,课堂的效果打折了。生活的体验为教学做好了铺垫,做生活有心人。
   四、动手选制教具,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探究的效率
   教具是指在科学课前,教师根据内容加工、创作而提供的观察实验的器材模型。比较语数两科,科学教材拥有的教具不管从种类、数量都遥遥领先,可对科学课来讲,远远不够。在六年级《模型环形山》的实验中,一个带洞的塑料篓,几根吸管,装有红墨水的针筒,在生活中取材,稍作加工,就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模拟的结构性的材料,为体验月球表面的形成提供了材料。
   五、让多媒体丰富探究材料,成为探究方式
   在教学科学中,许多探究目标无法亲历和体验,而学生的知识经历有限,生活情境和场景的体验就应借助多媒体,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实现。
   月食、日食等天文现象是可遇不可求的,月食、日食在《自然》课中有操作模型,帮助学生对其成因的体解,科学也有模型教具,当2010年7月22日日全食视频在科学网站上被寻获播放,记忆把学生拉回当日当时,而完整多角度画面加上清晰讲解,震撼的音乐这种体验为成因的理解奠定了生动科学的基础,多媒体网络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
   实际上,电化教学大多数突显的是辅助的一面,让学生能利用它,自主探究的时候,多媒体的资源才是绽放科学魅力的时候。在观赏《恐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针对恐龙产生的问题,建立不同的资料档案。
   使用仪器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可能是科老师应该具有的基本功,在大自然、生活中寻觅,探究材料要求科学老师做生活有心人,动手改制教具是科学新课程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让多媒体为科学探究提供服务,并最终成为探究学习方式,构建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成就科学人才。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