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雷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精讲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已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1.学生参与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目前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新旧知识联系法、小故事引入法、阅读指导法、对照比较法、引用史料法、制造悬念法、提问法等等。各种方法都应根据课题而精心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 例如讲授蒸发时,可先提出问题:扇扇子为什么感觉凉爽?扇扇子会使温度降低吗?然后做对比演示:用扇子扇干燥温度计,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球泡与水接触,读数不变。温度计与水分开泡上带水,一扇读数就下降了,从而引出课题。实践证明这样的开头,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有效的。 2.随堂实验促学生参与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适合学生参与其中,物理教学中要做实验,做实验就需要器材,运用身边器材,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铅笔,每个学生都具备的学习用品,利用它可做许多实验:把细金属丝在铅笔上密排绕40圈左右,用刻度尺量出铅笔上绕有金属丝部分的长度,就可求出金属丝的直径;把铅笔放在用书与桌面构成的斜面上,可试验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把铅笔斜插入水中,水中部分的一段铅笔看起来向上折了,说明光的折射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身边所熟悉的器材做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内感到亲切,课外便于模仿重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3.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 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吸取、通过大脑加工储存而获得的。人的感官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课堂教学要加强课内训练。学生积极给以眼、鼻、手、耳、口并用的机会,才能减少学习疲劳。教师除了通常采用的口讲手写(或画),尽量利用板书、板画、挂图、作业册、直观教具、教材的图案、演示表演等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功能外,还应调动嗅觉、触觉、味觉功能。 比如讲授蒸发制冷,可让每个学生擦点酒精,让学生感觉皮肤擦到部分冷;讲分子运动论时,可用一块撒过香水的手帕,在讲台上挥动几下,每个学生嗅到香气,点出课题;用手触一下手摇发电机的出线端,感到发麻,知道触电的味道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践效果 1.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学生的参与唤起了学生的直觉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高参与的课堂教学,在知识的抽象思维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仅学会、学懂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学生参与能开发潜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具备潜能,但是潜能要通过开发才能转变为实际能力,而高参与为潜能的发掘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潜能表现的舞台,从高参与活动的实践来看,学生几乎都能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判断是与非,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优秀学生能借助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既具逻辑性又很有感染力,而后进生,虽讲不出多少理论,却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中演绎出一些道理,所以说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3.学生参与能加速学生知识、思维的内化过程,并对课堂情况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调整 利用灌输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能对学生发生影响,学生会仿效一些正确的知识,但较难产生根本的变化。而采用高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辨析,通过知识的碰撞,经验的交流,加上认同、选择、实践的过程,能够较快达到内化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的规定要求,而已经转化为学生比较稳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导方向。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探索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会物理,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做会的,是学生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的新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强千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物理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他们将在体验中渐渐地走进物理,这必将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