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本文分析了造成安娜悲剧的诸种原因,指出悲剧的发生和她的生活时代有关,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有关,也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
  关键词:安娜;悲剧;时代;思想矛盾;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82-02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实际是病态社会的曲折反映。任何描写爱情的作品都不应该是为了写爱情而写爱情,伟大的作品更是如此,因为任何爱情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借爱情题材反映社会问题是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在伟大作家的笔下,爱情悲剧也往往有着相似的爱情和历史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女性形象中最富有人性光彩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光彩夺目,美丽高贵,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因而尽管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尽管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她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妇女形象,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她的思想感情仍同封建意识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两种意识同时存在于她的思想之中,并进而规定着她的行动,因而在她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其内心尖锐的矛盾。对待家庭,她极端厌恶,渴望摆脱无爱的环境,尽管在卡列宁的心中她只是一个漂亮花瓶而已,尽管卡列宁为了维护表面“和谐”“幸福”的家庭形式,不愿离婚,而用法律,宗教道德等将安娜置于一个犯罪的妻子的地位,可是一旦真要离开家庭,抛弃丈夫,她又同情卡列宁的处境,对他有负罪感,称赞卡列宁“真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圣人”不能完全割舍与家庭的关系。对待儿子,她怀有强烈的母爱。以前,她把所有的爱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成了她的幸福,快乐的源泉,用这种爱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内心世界的空虚,后来为了渥沦斯基,而丢下珍爱的儿子,而这却使安娜的内心因失去母爱的权利而备受痛苦的煎熬。对待爱情,她觉得光明磊落,认为自己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再活一次,她觉得自己还会这样做;但同时又相信梦,相信预兆,相信上帝,认为自己是“坏女人”、“堕落的女人”,这使得她在许多情况下,“除了俯首求饶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对待社会,她蔑视它,公开宣称与情人的爱,向上流社会挑战,表现得非常勇敢,义无反顾;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也不愿意脱离上流社会,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总之,两种思想的影响,使其内心不断斗争,并因斗争而极度痛苦。
  有的评论文章指出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安娜自身矛盾在社会外力推动下产生的,这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虽然安娜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有上流社会无法克服的阻碍,也有心灵的危机,心理的失衡,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爱情却能使她既能以极大的耐力;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可以把儿子的爱和思念暂放一边,也能平衡她的矛盾心理。正如她对渥沦斯基说的:“对我来说,天下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你的爱情,只要有了它,我就觉得自己很高尚,很坚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屈辱的,我以我的处境自豪。”因此,与渥沦斯基的爱情才是安娜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否则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安娜在外来压力及心理矛盾情况下还能和渥沦斯基度过一段幸福的不可饶恕的日子。
  拜伦曾经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追求是盲目的。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爱情,把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爱情,把爱情看成是“生命的整个存在”,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安娜一再声明“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意味着她将爱情与美好生活等同起来,把追求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意义。
  真诚热情的安娜对渥沦斯基的爱单纯、深沉而热烈,把一切都奉献给渥沦斯基并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她所爱的人却没有把爱情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要做,渥沦斯基作为贵族一员,他生活在贵族社会处于风雨飘摇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使得他必然把贵族的命运和这个人前途联系起来,他也追求爱情,但仅仅把爱情当做生活的一部分,除爱情外,他还追求功名,冷淡了安娜。同时,渥沦斯基自私并有虚荣心,在同安娜相爱之初,他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在军中升迁的机会,离开他所珍爱的社交界。但毕竟上流社会给了他太深的影响,这时,他只是把虚荣心掩藏了起来,而他的虚荣心的再次显露,就意味着安娜悲剧的降临。可以说,渥沦斯基对于安娜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其根本就是满足虚荣心,而并非内心真情使然。对此安娜也有所认识,她说:“他身上有一种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胜利感,当然也有爱情,但大部分是省里的自豪感”。可见,渥沦斯基对安娜缺乏真爱,并因此使他原来对安娜的爱逐渐被一种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愤怒所代替,安娜对他的爱,不再使他高兴,反而使他厌烦,安娜不再是生命的必需,而成为生活的累赘,因而它对安娜产生了“近乎怨恨的愤怒的心情”,“在他眼里不仅闪耀着冷淡的神色,而且有一种被逼到穷途末路和不顾一切的冷酷的光芒”。而这种日渐冷漠的态度又使安娜心灰意冷,为她所不能容忍,因此,她说:“我的爱情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时无法补救的”,“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我要爱情,可是他没有。那么一切都完结了!一切都完结了!”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爱情追求的失败,就意味着生活已经失去意义,生命的价值已不复存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为了反抗渥沦斯基,更为了反抗上流社会,卧轨自杀了。而这与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不无关系。
  综合上述,想想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意识的改变和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要自由,要平等,男女各占半边天,捍卫女权,寻求个性解放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高,女性为争取真正的解放,不作男权文化的殉葬品作出了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定的关爱,尊重,保护女性的氛围,有许多女性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诸多文学家笔下更是刻画出无数个为了寻求解放和渴望自由,不计得失,勇于向男权主义抗争的女性形象,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男权至上的顽固思想的影响,当今社会仍有相当比例的男性对女性的呼声无动于衷,仍然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和对待女性。其中较高层次的男性比比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托尔斯泰对女性的理想要求,从而使安娜的悲剧仍然上演。因此为了使安娜的悲剧不再上演,女性就必须认清自身价值,认准目标,摆正位置,端正心态,看清方向,主动去寻找自己的路,不仅要在家庭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感情一旦脱离了理智的缰绳就自称体系飘摇而去,哪怕面前是荆棘陷阱,死亡,都会让人“若为爱情故,一切皆可抛”。
  爱情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一个男人不会只为爱情而活,而敏感脆弱又只为爱情而活的安娜与还需要社会事业来分散精力的渥沦斯基之间便要发生冲突,安娜好强勇敢的个性又使这种冲突不断升级,所以最终走上绝路,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上许多女性的悲剧。
  女人一旦付出了真爱往往很专情,而体力的不如人往往使其成为社会弱者,所以在与男人犯了同样错误后,注定承担更多的后果与谴责,这就是为什么女人需要关爱,我想,这种爱更多应该是自爱,不能给予女人全部爱的渥式男人很常见,所以女人应该学会靠自己,无论如何,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曲睿(1983―),女,哈尔滨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郭军,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周振美.审美认识的多义性[J].山东:山东大学学报,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