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恒端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即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学生,激发起学生的主动精神时,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和觉悟。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呢?
  
  一、以情激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艺术就是一种用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优秀教师于漪、魏书生等都注重上课时情感的激活。笔者学习他们上课时倾注热情并抓住时机,造成体验情感的高峰。记得在教杜甫的《登高》时,当赏析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想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生,最后竟客死在一只渔船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学生们也被感染,一时间教室里出奇地静。再齐读这首诗时,效果出奇地好。本堂课较成功地达到了体会诗人情感的目标。
  
  二、开展竞争
  
  竞争就会带来活力,在课堂上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展开竞争,如男女竞争、小组竞争、个人竞争;回答问题的竞争、读书的竞争、讨论的竞争、辩论的竞争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可以让他们的思维飞跃。
  展开竞争,教师必须当好导演这一角色。如读书环节的竞争,笔者采取的是让学生竞争站起来读,若出现错误,别的同学马上可以接着读,还要比谁读得响亮、读得有感情。这样在不知不觉的竞争中,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活力;另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调展”课堂
  
  “调展”课堂中的“调”,指微调。每一堂课教师都有预定的教学目标,可是课堂上出现的异常情况往往是难以预料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展”是指延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话。笔者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他们不满足于仅有书本的学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外知识,所以老师在上课时适当地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本人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里面有一句“纵豆蔻词工”,学生由豆蔻一词马上想到了“豆蔻年华”,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豆蔻年华”指多大年龄?讲人的年龄还有哪些说法?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本人暂时抛开了备课本,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教师再给予补充。一时间课堂上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情绪达到一个高峰。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本人也体验到了“调展”课堂的乐趣。
  
  四、巧用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媒体逐渐在课堂上普及。但是,如何让这些媒体针对每一堂课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又是教师们需要认真钻研的问题。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反之,则索然无味。笔者在执教中曾多次将媒体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文章在预习时自制幻灯片。他们在幻灯片上或收集课外知识或针对文章制作图片,当看到自制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巧用媒体,还包括巧用我们生活中的“媒体”。如教《故都的秋》一文,教师就可以拾几片落叶、摘几朵牵牛花作为媒体,学生的兴趣定会大增。还可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提高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五、组织活动
  
  学生对各种语文活动都有浓厚兴趣,许多教师受教本的限制、大纲的约束,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语文活动。其实,不管是教本的教学,还是大纲的指导,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在一周或两周之内拿出一节课,或在一节课内利用十几分钟进行语文活动。如开展辩论会、举行答记者问、即兴写诗歌、进行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教师就不用担心上课缺乏活力,也不用担心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否提高了。
  
  六、激活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因材施与学生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当然,这一方法需要教师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法,从而将这一方法加以落实。
  学生渴望新的课堂,时代呼唤改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笔者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希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能落到实处。
  
  (河北新河县新河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