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科研人文环境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炳坚 黎铁新
摘 要:科研工作对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要保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量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人文环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60-02
科研人文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实现。良好的科研人文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研究的最肥沃的土壤,是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防止人才外流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中应努力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营造鼓励创新、鼓励竞争,支持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人文环境。
一、高职院校科研人文环境现状分析
(一)基础薄弱,科研氛围不够活跃
在我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按办学类型可分地方政府办学、行业办学、民办三种类型。地方政府和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许多都是从中专学校改制升格而成,由于高职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科研意识淡薄等一些不利的因素制约了高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出现缺位和“短腿”的现象。
(二)投入不够,科研经费缺乏
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规模保生存,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教学上,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忽视科研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较少,科研经费来源不多,即使教师申请到科研项目或有好的科研项目,因科研条件和经费的制约也难以顺利开展。
(三)教师科研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
对于许多刚从中专升格或改制过来的高职院校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除硕士、博士之外),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经验,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但一提科研就感到无从下手,开展科研工作困难较多,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获取科研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
(四)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很多院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对教师只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没有或少有科研工作量要求。许多教师习惯于做“教书匠”的工作,只把教学当作本职工作,对搞科研的兴趣不大。
此外,科研论文发表困难,科技成果推广渠道不畅等等,都成为制约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瓶颈”。总的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人文环境急需培育和加强。
二、高职院校科研人文环境建设的内涵
科研人文环境建设的原则要以人为本,以最大发挥人的创造性为目的。良好的科研机制的确立和环境的形成是影响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科学研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人文环境建设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理念,营造和谐校园是建设科研人文环境的基础
1.更新观念,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正确认识和理解科研的内涵、作用和意义,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学校上下应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广大教师应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形成人人开展科研活动,人人多出科研成果的良好学术环境。
2.努力营造和谐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工作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创新需要想象力和主动性,需要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自由思考的空间,需要一种和谐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同时,和谐顺畅的人文环境,也是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学校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理念,营造一个和谐的科研氛围。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信任人、激励人和团结人为出发点,以激励激发创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本要素,建立起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除了讲学问,还得讲究个人修养,修身养德,厚德载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崇尚和气、和睦、团结友善的文化精神,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修己立人,推己及人,以此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科研氛围。
(二)培育科学素质,构建人文精神,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建设科研人文环境的手段
1.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初级阶段,进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育,是开展科研环境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从社会人文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体现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求真、至善、至美的文化精神。从道德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一种独立、诚实、无私、实事求是的品质。因此,科学精神离不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对教师进行各种业务培训中,在培育科学精神的同时揉入人文教育的内容,使教师在开展科研业务工作,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自然地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把自己培育成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康完善的人。
2.倡导诚实、创新的学术风气。提倡良好的学术风气,坚持诚信、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上急功近利的浮躁习气及浮夸作风。在各种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鉴定、评审活动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徇私情,在物欲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科学良知和独立品格。只有确立、发扬并传承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淡泊名利、踏实勤奋的学风,使其深入人心,才有助于创新人文环境,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通过会议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使广大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组建科研团队,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到生产一线去实践锻炼,支持他们开展各项科研活动,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投入,构建科研平台,是建设科研人文环境的关键
1.加大科研经费的比重。学校应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争取企业、行业的经费投入,由企业确定项目和提供经费,由学校承担科研任务,不断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2.大力构建科研平台。一是提供科技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二是提供物质平台。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施与设备,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满足科研的需要。三是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针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的现状,应加大科研成果推广的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四)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是科研人文环境建设的制度保证,是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体现
科研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创新性的脑力劳动,不象上课或兼职其他工作那样实惠,所以部分教师对搞科研的兴趣不大。而且教师的科研工作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科研工作就很难开展和持续进行。因此,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来激励科研人员,强化科研成果在各种评聘竞争中的作用,让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受益,以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校科研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中除了正面激励机制还必须包括有效的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奖罚分明,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成果的产出。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培育和提高广大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科研人文环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把科研人文环境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制度,常抓不懈,才能有效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楚鸿.高校科研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2(03).
[2]李晓航.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03).
[3]邹双全,陈进寿.谈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4]李宝元.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03).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