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墨园林》教学案例及点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家澄

  一、教材分析
  
  《水墨园林》是苏少版《美术》第12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精选了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一幅是对景
  写生,一幅是据写生重新创作。都是为了表现颐和园湖外有湖、园中有园的和谐之趣。对景写生,以概括的方法有机地表现了客观对象的特征,构图清晰;水墨创作则运用水墨画的技法,更为集中地体现了水墨作品的凝练、厚重的特点。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两幅学生作品,上幅墨色与粉色相互配合,既展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又给人一种悠然闲趣的韵味;下幅长于写生,墨色丰富,古木苍劲,配以小桥流水,游廊画轩,别有一番迷人的韵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雅俗共赏的情景。(点评:教材分析,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二、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二)学生运用水墨的视觉语言,提炼,取舍,创作一幅“水墨园林”;(三)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增强学生“爱我中华”的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以及有关园林图片资料;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有关资料。
  ㈡基本思路:
  ⒈欣赏导入:以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和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等)相关景点,突显中国园林的一般特征:理水、叠山、花木、建筑。
  ⒉互动交流:⑴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⑵你能说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吗?
  ⒊教材透视。⑴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谐趣园》,那一幅是素描写生,那一幅是水墨创作?⑵说一说两幅画的明显区别是什么?教师归纳:素描写生显得细腻真切,树木、假山勾画了了,亭台楼阁设色分明,而水墨画用笔凝练,重墨剪影,气氛浓郁。(点评:作品描绘的对象是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之珍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感知中国园林的特点,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⒋思维引导。⑴理论看点:中国画构图中的重要法则之一是“取舍”。无论是素描写生,还是水墨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取舍的问题。所谓“取舍”,即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从创作的意图出发,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进行材料上的选择,立意上的提炼。画家李可染的两幅画《谐趣园》,是从大处着眼、取舍精当的杰作。它突出地表现了颐和园“湖外有湖,园中有园”的整体风格。可见,去,要取主要的;舍,要舍杂乱无用的。⑵角度指点:要注意角度的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角度的不同,观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捕捉对象的特征,调整观察的角度,在绘画中显得至关重要。以校园某一景点为例,略作启发。⑶技法示范:教师示范“水墨园林”。①起稿。用铅笔画底稿,不必画得过细,以免画面杂乱。②勾墨线。画出近景的亭子和长廊,勾线一笔就是一笔,有提有顿,表现出粗细变化:近景线条略粗,墨线略重;远景线条宜细,墨线相对轻浅。③ 皴擦。皴出假山的结构,以增强树和山石的质感。擦时笔不能湿,墨色不能过皴。④点染。点,即点苔。包括近景的花草、中景的灌木及远景的树木。染,即渲染,指染墨。(点评: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示范教学。这里,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分解式示范的方法,将水墨画的基本技法渗透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图式。可见,只有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⑷学生作画练习。学生根据收集的园林图片,立意构思,进行水墨创作。创作中,特别要注意合理取舍,体现宾主关系。(点评:在教学准备阶段,可因地制宜,由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附近的园林或公园,引导学生畅谈观感,在加强视觉感受的同时,加强心理感受。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园林景物,画一幅铅笔写生,目的在于,为学生自主创作“水墨园林”积累更为丰富的素材。)⑸学习评价:①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取舍和提炼的体会。②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比一比,谈谈运用水墨视觉语言的体会。③观赏中国水墨园林作品,你有什么收获?(点评:“学习评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又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体现自主性、互补性和激励性的特点。)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