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合作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建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形成共识。合作教学能提供较为广泛的思路和反馈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能够大大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合作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合理、措施趋于完美。不过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合作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具体方式与措施,反复研究,积极探讨,全面促进合作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谨防课堂单向注入式改换成多向放任式
新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教学可把许多原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向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在具体操作中,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任式,教师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协助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地理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交流的场所、辩论的场所,以至新型探究的场所。主体权是学生的,指导权是教师的。但要谨防“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探讨而无内涵、有思考而无引导、有讨论而无总结、有交流而无反馈”的讲形式、走过场现象。开放不等于放任,辩论不等于反驳。如归类出“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时间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算”等。教师要加以点评和矫正,寻找正确方法与途径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总结,强化训练与正误反馈,最终归类、整合学生探究后的实际问题和有效措施。在此,严防单项注入式改换成多项放任式。
谨防教师灌输式转换为学生提问式
受师道尊严的严重影响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左右,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权威与被动”的陈旧观念,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竖着耳朵听、睁着眼睛看,正像好多人所说:目瞪口呆、似懂非懂。教师老是主宰课堂,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教师一灌再灌,学生左听右听,愈听愈烦,看似全神贯注。实则应付差事。在新课程的地理合作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正视了师生地位、角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理念与办学思想,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把“导”与“演”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与分工,把大量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大量的质疑与探究交给学生,让学习氛围更浓厚,让学习方法更灵活,让课堂教学更趣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参与的人数也多了,探究的效果自然就好了。在此,我们必须要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唯恐这种满堂灌的方式替代满堂问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相互配合。其实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师生合作停于表面。没有探究和合作的真实感。因此这种看似博得满堂彩的交流与探究、对话与合作,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洞,这种简单提问下的合作,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质疑的答辩、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这种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的格调,实则是流于形式,走了过场。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做到课堂上有效性的提问,严格把握质疑的针对性、梯度性、适量性和全面性。因为有针对性的提问,既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又加深概念的理解。让多数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认真讨论或教师点拨、推导结论。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发言――讨论――评价”的全过程,尤其是课堂中的“设疑、提问、探讨、反馈”的各个环节穿插,不仅发挥了学生的集体力量,而且也能促进、拓展学生的个体思维和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完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确立。
总之。地理合作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科学地采用地理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可靠保障。在新课程地理合作教学实施中我们务必仔细观察。认真反思,主动探究,全面合作。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