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个性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尚治平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奉为圣旨,以至于课堂变成了“活动大杂烩”,还有的课,学生东拉西扯,完全偏离教学目标,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还会评价“你真的太有创新了。”老师甚至不敢对学生的匪夷所思、完全偏离文本表达的言论说不,唯恐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是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却降低了。读一篇文章往往不能理解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只注重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就像与人聊天并不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观点是什么,只断章取义拣自己喜欢的听,这又如何做到良好的交流,如何与文本对话,取之精华,积淀知识,开阔视野,切磋探讨,启迪心智,如此阅读,学生只会逐渐囚于个人的思维中,毫无长进。
  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七年级第30课《狼》,当划分完结构,列出情节后,老师引导大家主要学习狼屠对峙的部分。老师提出:“狼屠对峙,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危急时刻,两狼打算如何获得自己盘中的美味?而屠夫又该如何机智逃生呢?”学生被分为狼、屠两大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一时间教室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屠夫应学口技艺人那样模仿百千人赶来,准备杀狼之声音以吓走狼,并起名为“四面楚歌”计。有的学生说应点火以退狼。另一组学生也不甘落后,有的献计两狼假走,诱屠夫放松警惕再反扑,有的献计狼嚎唤群狼而攻之,有的干脆让狼穿上草裙跳舞以迷惑屠夫,名为“美狼计”。学生们奇思妙想不断,高招迭出,他们也为自己的创新与智慧而兴奋地不断鼓掌,老师此时更不忘时时幽默一下。热闹过后老师带领学生返回文本探讨屠夫到底是如何做的,并快速地依次总结了屠夫的形象,然后讨论交流学完本文的启示,这篇课文很快就学完了。学生觉得这节课很开心,很轻松,老师也觉得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达到了个性化教学。而实质呢?老师设计这个题目无非是想让学生明白人类有多么的勇敢、智慧,狼有多么的狡诈、狠毒,从而更好地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授课的老师只注意了形式上的讨论式学习,课堂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却未对学生的热烈讨论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未顺势引导,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活动与教学联系很不紧密,所谓的个性化的阅读、思维只是停于表面的热闹、浅薄、虚浮。读至此,有读者肯定会觉得本人对此未免言辞太过激烈,实不相瞒,这是我自己讲过的一课,课后几日心中颇不是滋味,觉得空虚而可怕。自己把语文课讲成这样,已远离语文课的本意:它是语文课,而非活动课。个性化阅读首先应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体验,与文本深入对话、交流,然后再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与自我社会阅历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自我体验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而我原先的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浅薄、浮躁。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把握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先弄清楚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向我们表达什么,他是如何表达的,然后再将其与自己的知识积淀整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经历碰撞,看自己是否认同,是否受到新的启示。他的表达方式有何精妙之处,是否是自己所欣赏的,自己所欠缺的,亦或自己还有更棒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学习和碰撞中我们才会真正有所学,有创新。
  可见,个性化阅读若脱离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而“张扬跋扈”,语文阅读则必将失去方向,对个性化阅读盲目跟风,而不进行深入解读研究,语文阅读则必将流于浮躁和浅薄,如猴子一样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甚至连芝麻也未拾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