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一曲相思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晶
《西洲曲》可谓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全文以“忆――寄――望――梦”为序,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诗中用不同的景物描写,表明季节的更替,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活动,各种感情也随之自然地流露出来。景,描绘得细腻清新;情,抒发得真挚委婉。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谱写了一曲南北朝时期青年女子追求自由恋爱的情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江南三月,芳菲满眼,一个“忆”字道出了西洲之上梅花开放时两人热恋幽会的一段往事,那“梅”就是女主人公爱情的寄托。因而“忆”犹未足,还要亲自“下”西洲,到了西洲光是观赏一番还是不够,还要“折”下来“寄”到江北去。此处诗中连用了“忆”“下”“折”“寄”四个动词,动作连贯,节奏明快。把女主人公那炙热、纯洁而又微妙的相思之情描写得声情摇曳,给人一种色彩鲜明而又情意绵绵的感觉。
如此多情的女子该有着怎样的形象?“单衫杏子红,双髻鸦雏色”,诗人在此没有写她的相貌和体态,只是描写了她杏红色的单衫及又黑又亮的发髻。但是,透过这热情奔放的“杏子红”和稚嫩秀美的“鸦雏色”,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体态、衣着,甚至她的音容笑貌都已跃然纸上。如果说这一句只是静止地描绘了女子的外在形象,那么,以下则是在行动中、景物里去展现她的内心世界: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在这个仲夏的黄昏里,离自己只有“两桨桥头”距离的心上人迟迟没有出现,寂寞的伯劳鸟在乌臼树周围上下翻飞,鸟儿的鸣叫声音、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都使她以为是门外有人,喜出望外地走出门外,垂头丧气地返回门内。几番失望之后,只好直接站在门后向外张望,头上的饰物都从门缝里露了出来。这里把女主人公不加掩饰的爱情,表现得开放率直、真挚勇敢,在写法上与《关雎》、《兼葭》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苦苦等待的“他”始终没有出现,这失望沮丧的心情该如何排解呢?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万般无奈之下,她只有出门采莲,希望在热闹欢快的劳动中摆脱愁绪。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六句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采莲也许是她平时最喜爱的劳动吧,但今日在这个深秋的南塘采莲,却没有了往日的欢快。一样的地点、一样的景物、一样的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那“人面不知何处去,‘莲花’依旧笑‘秋’风”的惆怅,在这六个往复重叠的充满灵性的“莲”字里,一点一点地堆积,一点一点地放大,映出的是一个满怀爱“恋”的深情的脸庞。
出门采莲,本意是为了排遣愁绪,不想触景伤情,女子无奈地仰天叹息:“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这八句就写一个“望”字,先是仰酋望,把思念寄托给鸿雁,希望鸿雁能为她传恃;鸿雁飞走了,她又登上高楼翘首眺望,一直望到日尽栏杆,双手把栏杆摸遍也望不到心上人的归来,“垂手”的动作,生动而贴切地暗示出她焦炙与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她“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的伤心。
“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这两句紧承上句,怎么也望不到心上人的她觉得也许是帘子挡住了自己的视线,卷起帘子,但见夜空“自高”,不关人事;海水“空绿”,不寄幽情,它们好像都无情无意地把女子抛开了。这两句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极度失望后无处诉说的痛苦心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海水悠悠,渺远无边,现实如此,梦境亦是如此。“梦悠悠”三字既是海空景物的实况,又是女主人公如痴如醉、朦胧渺茫的内心写照。虽然她在长时间的等待里渐生失望,但失望的痛苦反倒使她更加体贴对方,由自己的痛苦推想到“君愁我亦愁”,所以爱得炙热的她对爱情并没有失去信心,毅然把自己的心意拜托给南风,请它把梦中的爱人吹向西洲,让他们在梦中相会吧!最后两句可谓隽永之至,以有尽之言写出了无穷之意,并与起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遥相呼应。
民歌《西洲曲》不仅感情真挚,而且形式优美,基本上四句一换韵,全诗意像是由几首五言绝句连缀而成。但语语相成,段段相绾,首尾相顾,浑然成篇。换韵处往往用“钩句”承接,形成反复回环,余味无尽的情韵。诗中多用重字,如用了四个“门”,七个“莲”字,以着意渲染缠绵的情思。同时这首诗也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如“莲”谐“恋”,“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其爱得极为热烈。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显得清新活泼却不失含蓄委婉,不愧为南朝乐府诗歌中一曲脍炙人口的佳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68.htm